為進一步指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做好冬春季流行性感冒中醫藥防治工作,提高規范化、同質化診療水平,近日,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印發《浙江省冬春季成人和兒童流行性感冒中醫藥防治方案(2025年版)》。
浙江省冬春季成人流行性感冒中醫藥防治方案(2025年版)
預防期
【范圍】
流感流行期間,有流感病人密切接觸史者,基礎疾病人群,體弱及老年患者。
【治法】
益氣固表
【方藥】
玉屏風散。黃芪12g、防風6g、炒白術12g。
【環境預防】
- 勤洗手,開窗通風,出行戴口罩。
- 佩戴香囊(艾葉2g、石菖蒲2g、丁香1g、薄荷1g、白芷1g、藿香1g、山萘1g、蒼術1g),隨身攜帶或置于室內。
【疫苗預防】
高危人群盡早接種流感疫苗。
【中醫針灸】
清艾條溫和灸雙側足三里,每穴15分鐘。
【日常防護】
避風寒,慎起居,暢情志,節飲食。
急性期
輕型
【證型】
風寒束表
【癥狀】
發熱惡寒,或不發熱,乏力,輕咳少痰,痰色白,無汗,身痛頭疼,流清涕,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
辛溫解表,疏風散邪
【方藥】
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12g、防風10g、羌活12g、獨活12g、柴胡9g、前胡10g、炒枳殼9g、茯苓12g、桔梗10g、川芎9g。若鼻塞、流清涕可加細辛3g、辛夷12g、白芷12g;咳嗽甚者加炙枇杷葉12g、炙紫苑12g、炙百部12g。
【針灸】
毫針刺雙側列缺、合谷、風池、風門穴,針用瀉法。
【發汗】
取生姜切片煮水,用生姜水泡腳,水面至膝蓋處,裹被,直至微發小汗,擦干身上汗液及生姜水,避風寒,注意保暖。該方法在低熱期尤宜。
【證型】
風熱犯肺
【癥狀】
發熱或未發熱,乏力咽痛,輕咳少痰,渾身酸痛,無汗或汗出,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
辛涼解表,祛風止咳
【方藥】
銀翹散加減。金銀花12g、連翹12g、牛蒡子15g、薄荷6g(后下)、荊芥12g、淡豆豉9g、桔梗12g、竹葉12g、甘草6g。咽痛甚,加用射干12g、馬勃6g;熱甚加石膏30g(先煎)、知母12g。
【針灸】
毫針刺大椎、曲池、外關、合谷、魚際、少商穴,針用瀉法,可配合放血療法。
【證型】
表寒里熱
【癥狀】
發熱惡寒,身疼痛或身重,無汗,煩躁,口干,鼻塞聲重,咽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白,脈浮緊或浮數。
【治法】
外散風寒,內清里熱
【方藥】
大青龍湯加減。麻黃9g、桂枝12g、甘草6g、苦杏仁12g、生姜6g、大棗12g、石膏30g(先煎)。若惡心,脘痞加姜半夏12g、厚樸12g,身痛明顯者加羌活12g、柴胡9g、葛根15g。
【針灸】
大椎、少商放血療法,曲池、風門、風池、外關針用瀉法。
中型
【證型】
熱毒壅肺
【癥狀】
發熱,咽干咽痛,胸悶氣促,口唇紫紺,動輒氣喘,煩躁,汗出肢冷或伴心悸,心慌,舌紅,苔黃,脈洪。
【治法】
清熱宣肺,寬胸理氣
【方藥】
麻杏石甘湯加減。麻黃9g、苦杏仁12g、石膏30g(先煎)、甘草6g。口渴心煩加黃連5g、知母12g、玄參15g。痰黃難咯者加鮮蘆根30g、竹瀝半夏12g。
【針灸】
大椎、尺澤放血療法或加拔罐,魚際、肺俞瀉法,膻中、豐隆平補平瀉。
【證型】
熱毒閉肺
【癥狀】
咳嗽氣促,發熱肢厥,身熱夜甚,神煩少寐,口渴,胸部緊悶,鼻煽氣灼,咽腫咽痛,舌絳紅苔黃燥,脈數。
【治法】
清營解毒,透熱養陰
【方藥】
清營湯合麻杏石甘湯加減。水牛角15g、生地12g、銀花12g、連翹12g、玄參12g、黃連6g、竹葉12g、丹參12g、麥冬12g、麻黃9g、苦杏仁12g、石膏30g(先煎)、甘草6g。便秘者,加生大黃10g(后下)、厚樸12g;胸悶者,加用薤白12g、瓜蔞皮9g。
【針灸】
大椎、尺澤、少商、魚際放血療法,膻中平補平瀉,肺俞、大椎拔罐療法。
重型
【證型】
內閉外脫證
【癥狀】
神識昏蒙,唇甲紫暗,呼吸困難,喘息抬肩,痰涎壅盛,或咯吐血痰,或咯吐粉紅色血水,胸腹灼熱,四肢厥冷,汗出,尿少。舌紅絳或暗淡,脈微細無根。
【治法】
瀉肺開閉,益氣固脫
【方藥】
參附湯加減。生曬參30g、附子10g(先煎)、山萸肉30g、生大黃10g(后下)、苦杏仁10g、天花粉12g、炒山梔10g。
【針灸】
指尖放血,人中強刺激。
此型患者病情危重,需立即送往醫院,中西醫結合治療,必要時轉至ICU治療。
恢復期
【證型】
氣陰兩虛證
【癥狀】
素體虛弱,氣短,乏力,納呆,怕熱,五心潮熱,便干,或有咳嗽咳痰,量少色白或微黃能咳出,舌淡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弱或細數。
【治法】
益氣養陰,潤燥生津
【方藥】
沙參麥冬湯加減。北沙參12g、麥冬12g、玉竹10g、天花粉10g、桑葉10g、白扁豆10g、生甘草6g。氣促乏力甚者,加用炒黨參15g、五味子6g;夜間潮熱甚者,加用玄參15g。
【針灸】
毫針刺雙側足三里、三陰交、尺澤穴,用補法。
【食療】
- 玉屏風茶。取黃芪10g,白術、防風各6g,煎煮燜泡15分鐘,代茶飲。
- 黨參山藥陳皮粥。取黨參10g、山藥20g、大米(或小米)100g、陳皮5g。將黨參、山藥洗凈切小丁,把米洗凈,加入適量水同煮,煮開10分鐘后,加入洗凈的陳皮,再煮20分鐘至米爛熟即可。
- 百合銀耳蓮子羹。取百合、銀耳(干)各20g、蓮子150g、枸杞子15g,冰糖適量,放砂鍋中燉煮至湯變濃稠即可。
- 百合梨湯。取百合20g、雪梨1個。將雪梨切塊,放入百合后,加水適量,煮開沸騰至百合熟透,喜甜者可添加適量冰糖,咽部燥熱者,亦可添加少許薄荷葉。
【證型】
肺脾氣虛證
【癥狀】
咳嗽氣短,咳痰色白,納呆乏力,腹脹便溏,或面浮肢腫,動則汗出氣促,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
益氣健脾,化痰滲濕
【方藥】
參苓白術散加減。炒黨參12g、茯苓12g、炒白術12g、陳皮9g、炙甘草6g、山藥12g、白扁豆12g、蓮子9g、砂仁6g(后下)、米仁20g、桔梗12g。咳嗽氣短甚者,加用生黃芪20g、五味子6g;納呆便溏甚者,加用神曲12g、石榴皮6g。
【針灸】
毫針刺雙側足三里、尺澤穴、大椎穴,用補法。
【食療】
姜棗茶。取適量生姜、大棗、陳皮、米仁,少量紅糖,煎煮,代茶飲。
注意事項
- 中成藥可根據病情狀況,閱讀說明書后辨證選用。
- 流感多為自限性疾病,經對癥處理及中醫藥干預后能在短期內自愈。但≥65歲的老年人患有流感則應引起重視,此外患有基礎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移植術后的患者應盡早前往醫院就診,以免嚴重不良并發癥的發生。
- 重癥流感可能引發的并發癥主要是肺炎,也可能引發心臟(例如心肌炎)、大腦(例如腦炎)或肌肉組織炎癥(例如肌炎、橫紋肌溶解癥)或多器官衰竭(例如呼吸衰竭、腎衰竭)。如出現高熱不退、呼吸困難、神志不清等癥狀,應及時就醫。
- 本方案需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
浙江省冬春季兒童流行性感冒中醫藥防治方案(2025年版)
預 防
流感傳播途徑多,青少年兒童和嬰幼兒普遍易感。做好青少年兒童個人、家庭、學校和托幼機構的預防是防控工作的關鍵。
個人調護
- 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物,以適寒溫;保證室內空氣流通,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勤洗臉。
- 流感流行期間,盡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
中藥茶飲法
- 桑葉6g,白菊花6g,防風3g,生甘草3g。適合人群:正常體質兒童。煎服方法:水煎至100~150ml,分2~3次口服,每日1劑,7~10劑為宜。
- 黃芪、炒白術各9g,防風5g,桑葉6g,金銀花6g。適應人群:氣虛體質兒童。平素體弱易感,汗多,面色少華,納呆食少等。煎服方法:水煎至100~150ml,分2~3次口服,每日1劑,7~10劑為宜。
備注:建議流感季節若接觸流感患者后服用,一般7~10天不發病可停用;特殊體質患兒可在醫師指導調整處方;上述藥物劑量為4~7歲兒童參考用量,其他年齡兒童酌情增減。
中藥香囊佩戴法
香囊組成包括藿香、艾葉、肉桂、山萘、蒼術等。功效:芳香辟穢解毒。上藥共研細末,裝入香囊,隨身佩戴,每天近距離聞香1-2次,藥包每2周更換1次。
穴位貼敷法
穴位選取膻中、天突、大椎、風門、肺俞等。方藥由甘遂︰延胡索︰細辛︰白芥子=4︰4︰1︰1,研磨成細末,生姜榨汁。貼敷時間:每年一伏、二伏、三伏。療程:連續敷貼3年。
治 療
辨證論治
風熱犯衛證
【臨床表現】
主癥:發熱、頭痛、咽部癥狀(咽紅腫痛);次癥:鼻部癥狀(鼻塞、打噴嚏、流濁涕)、惡風(遇風覺冷,避風緩解)、微汗、微咳、口干而渴;舌脈:舌邊尖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指紋浮紫。
【治法】
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基礎方】
銀翹散加減
【參考方藥】
金銀花6g、連翹6g、淡竹葉5g、薄荷3g(后下)、荊芥6g 牛蒡子6g、蘆根10g、生甘草3g、板藍根6g、桔梗3g
風寒束表證
【臨床表現】
主癥:惡寒、發熱、無汗;次癥:頭身疼痛、鼻流清涕;舌脈:舌質淡紅、苔薄而潤、脈浮緊、指紋浮紅。
【治法】
辛溫解表,散寒止痛
【基礎方】
荊防敗毒散加減
【參考方藥】
荊芥6g、防風6g、羌活3g、柴胡6g、前胡6g、紫蘇葉5 桔梗3g、辛夷5g、川芎5g、生甘草3g
表寒里熱證
【臨床表現】
主癥:惡寒、發熱、頭身疼痛、咽痛;次癥:流黃涕、口渴、大便干結、小便短黃;舌脈:舌質淡紅或偏紅、苔薄而黃、脈浮數、指紋浮紫。
【治法】
外散風寒,內清里熱
【基礎方】
大青龍湯加減
【參考方藥】
麻黃6g、桂枝6g、炙甘草3g、苦杏仁6g、生姜6g、大棗9g、生石膏15g(先煎)、炒黃芩6g
濕遏衛氣證
【臨床表現】
主癥:發熱(身熱不揚)、頭身困重、惡心或嘔吐、便溏不爽(大便黏);次癥;汗出不暢、倦怠、納呆、腹痛、口干不欲飲;舌脈:舌苔厚膩、脈濡數。
【治法】
芳香宣化
【基礎方】
藿樸夏苓湯加減
【參考方藥】
藿香6g、姜半夏6g、茯苓6g、苦杏仁6g、薏苡仁6g、白蔻仁6g、通草3g、淡豆豉6g、澤瀉6g、厚樸6g
熱毒襲肺證
【臨床表現】
主癥:高熱、咳嗽頻繁、痰黃;次癥:咳痰不爽、汗出熱不解、口渴喜飲、面赤、唇紅、便干;舌脈: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
【治法】
清熱解毒,宣肺化痰
【基礎方】
麻杏石甘湯加減
【參考方藥】
炙麻黃3g、苦杏仁6g、生石膏20g(先煎)、生甘草5g、浙貝母10g、炒葶藶子5g、炒黃芩5g、柴胡6g、炙蘇子6g、魚腥草20g、金蕎麥15g
毒熱閉肺證
【臨床表現】
主癥:高熱、頻咳、喘憋、痰黏難咯;次癥:煩躁不安、面赤唇紅、涕淚俱無、鼻孔干燥、腹脹、便秘;舌脈:舌質紅絳、苔黃或膩、脈弦滑數。
【治法】
解毒清熱,通腑瀉肺
【基礎方】
宣白承氣湯加減
【參考方藥】
生石膏20g(先煎)、大黃3g(后下)、苦杏仁6g、瓜蔞皮6g、炙麻黃3g、黃芩6g、炒葶藶子6g、赤芍6g、丹皮6g、生甘草3g
氣陰兩虛證
【臨床表現】
多見于兒童流感恢復期。主癥:干咳、乏力、多汗;次癥:痰少、氣短、神疲、食少、納差;舌脈:舌淡少津、苔薄、脈細數。
【治法】
益氣養陰
【基礎方】
沙參麥門冬湯加減
【參考方藥】
北沙參10g、麥冬6g、白扁豆5g、桑葉5g、天花粉6g、玉竹6g、神曲10g、炙枇杷葉6g
中醫外治
針灸療法
(1)針刺
取穴:大椎、曲池、外關、合谷穴。頭痛加太陽穴,咽喉痛加少商穴。
操作:毫針刺用瀉法,1歲以下,點刺不留針,1日1次;1-3歲,大椎點刺不留針,其余穴位淺刺留針15分鐘,1日1次;3歲以上,大椎刺不留針或加拔罐,其余穴位淺刺留針20分鐘,1日1次。用于風熱感冒證。
(2)灸法
取穴:大椎、風門、肺俞。
操作:用艾條溫和灸,3歲以下每穴5分鐘;3歲以上每穴10分鐘,以表面皮膚潮熱為宜,1日1-2次。用于風寒感冒證。
(3)放血療法
取穴:耳尖、少商、大椎穴
操作:點刺出血。用于高熱不退。
小兒推拿
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掐總筋、分陰陽各24次,清肺經、平肝經、揉風池各300次,捏脊5次,拿肩井5次。
風寒束表加推三關200次,揉一窩風、外勞宮、迎香各100次;風熱犯衛加推清天河水、退六腑100次;濕遏衛氣加推清脾經、揉板門、揉中脘各200次,氣陰兩虛加補肺經、脾經、腎經各300次,揉二馬、足三里各100次。根據病情緩急每日1-2次。
拔罐療法
風寒束表采用閃罐、膀胱經走罐、留罐或扶陽罐溫推溫刮等治療;風熱犯衛證、濕遏衛氣,采用閃罐、膀胱經走罐治療;熱毒襲肺、毒熱閉肺采用膀胱經走罐或刺絡拔罐治療。1周2次。
中藥足浴
兒童散熱足浴包,藥物組成:薄荷、紫蘇、荊芥等。足浴方法:外用,每天1次,1次1包,2000-2500ml開水沖泡,待溫后(40-41℃)浸泡腳部15-20分鐘。通過足部經絡吸收藥物,可起到解肌發汗,疏散表邪,溫通經絡的作用,適用于兒童外感發熱,汗出不暢。每日1~2次,3~5天為1療程。
注意事項
1.中成藥可根據病情狀況,閱讀說明書后辨證選用。
2.重癥流感的盡早識別對本病預后極其關鍵,當兒童流感病例出現重癥、危重癥情況時,需要及時就醫。
重癥病例,符合以下情況之一者:
- 超高熱或持續高熱超過3天,伴有劇烈咳嗽、咯痰;
- 呼吸急促(<2月齡,RR≥60次/分;2~12月齡,RR≥50次/分;1~5歲,RR≥40次/分;>5歲,RR≥30次/分),除外發熱和哭鬧的影響;
- 靜息狀態下,吸空氣時指氧飽和度≤93%(在不吸氧條件下脈搏血氧飽和度低于92%);
- 鼻翼扇動、三凹征、喘鳴或喘息;
- 意識障礙或驚厥;
- 拒食或喂養困難,有脫水征;
- 少尿,兒童尿量<0.8mL/(kg·h)或每日尿量嬰幼兒<200mL/24h,學齡前兒童<300mL/24h,學齡兒童<400mL/24h,14歲以上兒童<17mL/h或出現急性腎衰竭。
- 合并肺炎
- 原有基礎疾病明顯加重
- 需住院治療的其他臨床情況
危重型,符合以下情況之一者:
- 呼吸衰竭,且需要機械通氣;
- 休克;
- 急性壞死性腦病;
- 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監護治療。
3.兒童流感病情變化快,即使是輕型流感也有迅速演變成重癥的可能,因此要密切監視病情變化,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