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是宋代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他的作品在氣度和格局上,甚至能壓蘇軾一頭。辛棄疾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曾在萬軍從中生擒叛逃的將領而全身而退。我們在談論他時,往往將關注點放在他的文學和軍事成就上,其實辛棄疾也是一位書法家。
辛棄疾書法之所以不出名,一是“人掩其書”,其他領域成就太大,掩蓋了書學光芒;其二就是傳世作品太少了,僅有一部真跡傳世,此作就是《去國帖》,被收錄于《宋人手簡冊》中,內容為酬應的書信札記。
《去國帖》全卷縱33.5厘米、橫21.5厘米,共10行、110字,單字大小約2厘米。據《孝宗本紀》記載:“淳熙二年六月,以倉部郎中辛棄疾為江西提刑,節制諸軍討捕茶寇。”“淳熙二年潤九月二十四日,上謂輔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盡……辛棄疾已有成功,當議優與職名,以示激勸。”可知《去國帖》完成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當時辛棄疾36歲。
此作釋文為:“棄疾自秋初去國,倏忽見冬,詹詠之誠,朝夕不替。第緣驅馳到官,即專意督捕,日從事於兵車羽檄間,坐是倥傯,略無少暇。起居之問,缺然不講,非敢懈怠,當蒙情亮也。指吳會云間,未龜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馳。右謹具呈。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札子。”
《去國帖》遞藏有序,曾先后藏于賈似道、趙孟頫、鮮于樞、周天球、項元汴、梁清標、清內府、成親王永瑆等。清亡后此作流落民間,后被私人藏家捐給北京故宮,如今是一級文物,也是禁止出境展覽的至寶。
很多網友初看此作,會感覺認知被顛覆了,寫出“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辛棄疾,他的字竟然這么秀氣內斂。辛棄疾生于書香門第,自幼習字,他取法于“宋四家”、楊凝式、歐陽詢諸家,深諳法度,用筆細膩精到。
《去國帖》以小楷書寫成,筆畫細膩精致,起筆多順鋒而入,收筆處或輕提或回鋒,給人以穩定之感。在書寫過程中,筆畫的粗細變化微妙,增強了字體的節奏感。轉折處棱角分明、干凈利落,毫不拖泥帶水,富有立體感。
結字修整而略帶欹側,左右高低錯落,上下收放自如,章法肅整,墨色枯潤得宜,一派嚴肅莊重又不失活潑之美。辛棄疾的書法代表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通用字體,即筆畫、結構精準,尖入鈍出,體勢平和而帶欹側,文人書卷氣十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