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7歲時因意外失去右手,40余年來他用一只手躬耕田園,創造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傳奇(引題)
謝安云:單手農人撐起一片天(主題)
桂林日報記者秦麗云 通訊員鄧琳
時下,春光正好,農事正忙。在全州縣龍水鎮橋渡村,今年68歲的農民謝安云在忙著春耕春種。與別人不同的是,他僅靠一只左手忙農事。因27歲那年的一場意外,謝安云失去了右手。過去40余年來,他靠著一只手在田園持續奮斗,不僅養活了一家人,還成了當地的致富帶頭人,更干出了一番紅火事業。
站在掛滿沃柑的果樹旁,謝安云笑容燦爛。桂林日報記者秦麗云 攝
近日,記者來到橋渡村,采訪這位平凡又令人敬佩的“單手農人”。
一場意外 他成了“單手農人”
謝安云用左手和殘疾的右手配合,切削用于金槐高接換種的接穗。 桂林日報記者秦麗云 攝
年輕時的謝安云走南闖北,種過田、耕過地,還參與了當地的水庫修建事宜。1984年,27歲的謝安云因一場意外事故,失去了右手。
“那時,我家大女兒才半歲,一家人主要靠我養活。”謝安云說,事情發生后,為了治療,幾乎耗光了全家所有的積蓄。盡管如此,卻依然無法留住一只健全的右手。
意外發生后,謝安云也曾短暫低迷過。不過,現實情況容不得他怨天尤人。很快,他調整好心態,不僅繼續扛起家里頂梁柱的重擔,還不斷安慰陷入痛苦和擔憂的家人。
沒了右手,還能干什么?幾番考慮后,謝安云和妻子決定:承包村里的果園,管護桃樹和梨樹。
“失去一只手,我還有一只手!”謝安云開始練習用左手干各種農活。單手鋤草、挖地,他干得比人家慢,但是他一邊干一邊摸索技巧,慢慢地把速度追了上來。沒有右手,他就更加注重種植技術。為此,他買來各種水果種植管護的書籍自學。同時,他還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不斷向周圍有經驗的種植戶取長補短。
科學種植,科學管護,讓謝安云很快嘗到了甜頭。1984年他們承包的那片村里人都不看好的果園,在1985年碩果累累。當年,謝安云夫婦靠著賣自己種植的桃子和梨子,收入高達1萬元,成了當時四鄰八鄉少有的“萬元戶”。
單手不僅能干農活,還能干好農活。接下來的10多年,謝安云和妻子又到全州縣其他幾個地方,承包了幾處果園,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種植能手。
敢闖敢干 他用單手撐起一片天
見到謝安云時,他正在自家的金槐地里忙著高接換種事宜。高接換種,是在金槐原有老品種的骨干枝上嫁接優良品種,是一種快速更新品種的方法。這種高難度的操作,普通金槐種植戶一般“吃不消”,謝安云卻對此項技術非常“拿手”。只見他蹲下身子,把刀片放在右膝蓋上,殘缺的右前臂緊緊地壓在刀片上。接著,他左手拿著約莫1寸長的接穗,對準刀片削尖。再接著,他站直身子,在老樹骨干枝上用刀切一個口子,把接穗放入其中,再用膠布封口,并纏繞封緊。動作麻溜一氣呵成,讓站在一旁的全州縣科技局農業指導專家都忍不住連聲稱贊。
“別人幾分鐘才搞一個(高接換種),我一分鐘能搞好幾個。”說起自己單手操作的速度,謝安云臉上的皺紋全部舒展開來,語氣中滿是自豪。
如此“硬功夫”的練就,是謝安云敢闖敢干、實干肯干得來的。
20世紀90年代,謝安云在種植果樹的同時嘗試搞苗木種植。苗木種植與管護過程中,嫁接是必備技能。為此,他繼續發揚愛鉆研、肯實踐的精神,苦學嫁接技術。事業紅火時,他曾同時管理好幾個苗木種植園,嫁接技術受到眾多同行稱贊。不過,后來因為各種原因,他放棄了苗木種植生意,并于1999年開始打造屬于自己的農場。
經營農場,并非易事。承包荒山,開荒耕地就是一項大工程。“不要怕難,只要肯干,一只手也能干!”謝安云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他買來拖拉機、旋耕機等,把承包的100多畝荒山開辟成幾個片區,接連種下了全州蜜梨、沃柑、金槐和柚子等品種。
在謝安云打造的“萬鄉河家庭農場”,記者看到了一大片剛剛做完高接換種的金槐樹,還有果子掛滿枝頭的沃柑大棚,以及地上長得青蔥翠綠的各色時令蔬菜。
“現在,我這個家庭農場面積有200畝左右,去年收入約40萬元。”談起收獲,謝安云繼續舒展開了臉上的皺紋。
2000年,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謝安云榮獲“全區殘疾人自強模范”榮譽稱號。熟悉謝安云的全州縣科技局科技特派員蔣士宋說,謝安云吃苦耐勞、敢闖敢干、頑強拼搏,用一只手撐起了一片天,創造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傳奇,激勵了當地一大批農民朋友奮發圖強。
幾經磨難 他仍堅持奮斗前行
生活,從來都是苦樂參半。性格開朗、豪邁的謝安云,在躬耕田園的奮斗之路上,其實吃了不少苦。
2015年,謝安云和妻子精心管護的120多畝全州蜜梨,由于受到附近一家非法煉油廠的污染影響,果樹全部枯死,直接損失超100萬元。此前,為了種好全州蜜梨,他幾經摸索,嘗試利用上百年的老梨樹通過上百次的培育進行嫁接改良。不料,探索成功,卻因梨樹受到污染而無法品嘗勞動果實,而且損失慘重。
63歲時,因病臥床4年的妻子不幸辭世,謝安云失去了那個一直默默支持他的貼心伴侶。
笑對坎坷、奮斗前行,一直是這位單手農人直面生活的姿態。老伴去世后,他沒有跟著兒女們去外地生活,而是選擇獨守農場。依然敢闖敢干的他,3年前在鎮上率先種植福建特色產品三紅蜜柚。他說,時代在進步,市場在變化,即使作為農民,也要跟著變,跟著前進。
40多年持續奮斗,謝安云在鄉親們眼中,已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農民,還是一位熱心腸的致富帶頭人。在打理農場的過程中,凡是前來務工的村民,謝安云都會教他們果樹管護技術。每年春季,在管護好自家金槐的同時,他經常受邀前往全州縣各個鄉鎮幫助種植戶進行金槐高接換種工作。為了幫種植戶搶抓農時,他早出晚歸也毫無怨言。
對今年的打算,謝安云侃侃而談。他說,他計劃今年不僅要把金槐種得更高產,而且要把沃柑嫁接改良新品種,爭取錯峰掛果和銷售。此外,新的農機設備也得跟上……在他的話語和笑容里,記者看不到一個已近古稀之年的老人的疲態,而是一個如年輕人般干勁十足、信心滿滿的“干事業的人”的形象。
記者問謝安云,年紀大了,為何不跟兒女們在一起享福,反倒還這么勞累。他的回答很簡單:“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干呢,要干到干不動為止。”
在抖音上,謝安云給自己取名“自強自信”。他說,生活的意外,讓他少了一只手。但是,家人的支持、自身的努力,讓他依然活得很精彩。回顧這一路的風雨歷程,他說,他會繼續奮斗下去。
來源:桂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