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承載著民族智慧與歷史文脈,在文化與經濟層面,都有著極大的價值。中國作為非遺大國,已有44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位居世界第一。白酒作為中國傳統釀造技藝的杰出代表,其非遺保護工作也取得了長足進展,與白酒相關的國家級非遺名錄達34項,入選省級以上非遺項目的白酒釀制技藝多達220余項。
但遺憾的是,截至目前,世界文化遺產當中21個酒類項目主要集中在葡萄酒原料產地,其中10個酒類項目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白酒還未有一項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遺”不是終點
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聯合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在北京召開了中國白酒聯合申遺籌備會,確定了瀘州老窖、五糧液、汾酒、茅臺、古井、洋河、李渡七家酒企以“中國白酒老作坊”的名義聯合申遺,拉開了中國白酒聯合申遺的序幕。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趙云,在多項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她透露出,申世遺會面臨數量限制、歷程漫長、結果不定等挑戰,但中國白酒早在2008年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備案,邁出了走向世界關鍵一步。
近期,“中國白酒老作坊”再次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關“白酒聯合申報世界遺產”“加快白酒國際化”等話題也再度引發行業熱議。
從國家、民族的層面來說,白酒申遺不僅是將一種飲品推向世界,更是向全球展示中華文明的深度與多樣性。它關乎文化主權、經濟轉型和國際話語權,是中國從"文化資源大國"邁向"文化影響力強國"的重要一步。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勇曾表示:“世界范圍內還沒有任何一家以烈酒為基酒的景觀、文化等進入到遺產名錄中,若申遺成功,將是中國千年釀酒史的里程碑事件。”也就是說,如果中國白酒申遺成功,中國白酒將占據非遺文化高點,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不可替代的競爭力。
中國白酒的釀造技藝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凝聚了數千年的智慧結晶。其獨特的固態發酵、蒸餾工藝、窖池傳承、酒曲制作等流程,體現了中國古代微生物學、化學和手工技藝的高度成就,蘊藏著東方匠心與美學。
中國白酒是中國文化雙遺產瑰寶,既包含傳統釀造作坊、古老窖池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傳統釀造技藝、傳統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瀘州老窖為例,自1573年起,其國寶窖池群至今已連續釀造452年,并1996年被國務院評為行業首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自1324年開始,師徒相承、口傳心授,流傳至今已有701年。2006年,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被國務院評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基于此衍生出的瀘州老窖封藏大典,已經升格為瀘州老窖“活態雙國寶”的文化符號,既是非遺傳承的盛典,也是全球化品牌輸出的窗口。
白酒是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歷經數千年而酒脈不絕,世界文化遺產的名錄中理應有中國白酒的一席之地。酒通社、《中國酒業》雜志認為,白酒聯合申報世界遺產,不光是為了“面子”,也為了“里子”。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說,白酒聯合申報世界遺產,對中國白酒出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出海”是必答題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白酒共向95個目的地市場出口,白酒在出口酒總額中占比51%,全年出口額為9.7億美元,同比增長20.4%,中國白酒作為“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近年出口量僅占全球烈性酒出口總量2%左右,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申遺”不是終點,“出海”,對于中國白酒來說已經是一道“必答題”。中國白酒正在以奔跑的姿態沖向國際市場,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能有中國白酒的名字,中國白酒也將因此迎來新一輪增長,真正走向世界,中國白酒申報世界遺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加快中國白酒聯合申報世界遺產進程,對于傳承和弘揚中國白酒文化、提升白酒行業的整體地位和價值具有重要意義,更能夠進一步推動白酒國際化,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也能為白酒行業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申遺對于出海的積極推動作用是多方面的,并且其積極作用在申遺的過程中便可以實現:
強化文化符號屬性。白酒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釀造技藝、歷史傳承及酒禮習俗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申遺”,能夠將白酒提升為全球公認的文化遺產,增強其作為“中國文化名片”的國際認同。
打破文化認知壁壘。國際消費者對白酒的認知多停留在“烈酒”層面,缺乏對其工藝與文化的理解,申遺通過標準化、體系化的文化輸出,能更有效地向世界傳遞白酒的文化價值。
提升品牌溢價能力。非遺標簽為白酒品牌賦予稀缺性和歷史厚重感,有助于在高端市場與國際品牌競爭,中國白酒在聯合申遺的過程中,提升了白酒品類的文化背書,繼而帶動了各個品牌的文化價值,實現推動國內外市場溢價。
拓展消費場景與年輕群體。申遺不僅面向傳統消費群體,還可通過“非遺+文旅”“非遺+數字化”等創新模式吸引年輕消費者,例如,瀘州老窖打造工業旅游項目,將窖池參觀與非遺體驗結合,既傳播文化,又拓展了消費場景。
爭取政策傾斜。申遺被納入國家文化戰略后,可帶動政策支持,例如,政府可能通過稅收優惠、出口補貼等措施助力白酒國際化,同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立法,為行業提供長期保障。
讓我們再把目光聚焦到白酒申遺本身。從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樣品中檢測出谷物發酵酒殘留,到《齊民要術》“曲勢發,酒味甘”的樸素經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鮮活的歷史,是遙遠的回響,是傳承的智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22年,“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中國白酒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寶貴經驗。
著名茶文化專家、且在茶文化申遺報送文本中有過貢獻的王建榮先生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包括以人為本、以和為貴、以心為要,茶文化以“和”為核心,逐步展現對世界的影響力,而酒文化也應突出文化延續性、認同感、生機活力和可持續發展。
那么,酒文化的核心內核包括哪些?各家自說自唱,我們似乎并沒有形成一個共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