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超微創手術時代
2025年3月11日,徐醫附院胸外科團隊在無氣管插管、無尿管、無胸腔閉式引流管的“三無”超微創模式下,成功完成區域首例經劍突下單孔胸腔鏡雙側胸交感神經切斷術。這場“無管化革命”不僅突破了傳統胸外科手術的局限,更讓患者體驗了“術后兩小時下床、當日進食、術后兩天出院”的“極速康復”奇跡。
16歲的患者小吳(化名)是一名長期受手汗癥困擾的女孩。嚴重的手汗癥狀讓她在社交場合中不敢與人握手,甚至在學習時也常常將書本和作業紙浸濕,生活備受困擾。盡管癥狀已嚴重影響了她的日常生活,但對外科手術的恐懼讓她遲遲未能接受治療。直到她了解到我院胸外科的“無管化”超微創手術技術,才終于鼓起勇氣前來就診。 傳統手術需要在雙側胸壁分別切口,切斷交感神經鏈并置入胸腔引流管,創傷大、恢復慢,術后疼痛明顯。胸外科團隊創新性地采用“無管化”單孔胸腔鏡技術,僅在劍突下切開一個2厘米的微型通道,通過超高清胸腔鏡精準切斷雙側交感神經鏈,徹底摒棄了氣管插管、胸管和尿管。
手術由李慶鵬主任主刀,張偉主任和桂鑫主任指導,潘家健和彭勃醫師輔助,張莉、劉艷芳護理團隊配合,麻醉科郭繼龍主任團隊采用改良靜脈復合麻醉聯合喉罩通氣,確保患者術中自主呼吸平穩,血氧飽和度始終維持在98%以上,真正實現了“生理狀態手術”。超高清胸腔鏡如“機械螢火蟲”般在狹小的胸腔內靈活操作,高頻電刀精準切斷靶向神經,完美避開了胸膜和血管等“雷區”。術后,小吳雙手立刻變得干燥溫暖,且無需任何引流管,手術結束即清醒。
術后2小時,小吳已能自主下床活動;6小時后,開始進食流質飲食;次日清晨,已能從容梳洗。“就像做了一場深度SPA。”她撫摸著幾乎無痕的劍突下切口,驚嘆于手術的“隱形”效果。術后兩天,小吳順利出院——這種極速康復的背后,是胸外科團隊歷時三年從三孔-兩孔-單孔-無管化單孔的“超微創手術體系”的創新應用,構建了從術前評估到術后康復的全鏈條精準醫學范式。此前,團隊相繼完成了“無管化”單孔胸腔鏡肺大皰切除術、肺段切除術、肺葉部分切除術、劍突下“無管化”單孔胸腔鏡縱隔腫瘤切除術,為此次手術的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徐醫附院副院長、胸外科學科帶頭人張昊教授介紹,胸外科是全國ERAS(加速康復外科)培訓中心,“無管化”單孔胸腔鏡手術是科室執行加速康復理念的舉措之一。該技術避免了傳統氣管插管麻醉對氣道的損傷,大幅降低了麻醉藥物用量,縮短了麻醉誘導和復蘇時間。患者術后清醒快、疼痛輕,可早期下床活動,并減少醫療費用。 此次手術的成功標志著胸外科在微創技術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未來,這一“無管化”技術將廣泛應用于肺結節、縱隔腫瘤、手汗癥等疾病的治療,讓更多患者體驗到“無管一身輕”的醫療革命。
胸外科團隊在張昊教授的帶領下,以“無管化”單孔胸腔鏡手術為起點,開啟了超微創手術的新篇章。這一技術不僅為患者帶來了更安全、更舒適的治療體驗,也為區域醫療水平樹立了新標桿。未來,團隊將繼續以創新為驅動,以患者為中心,為更多患者提供高效、精準的醫療服務,守護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為高水平研究型醫院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