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景圣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對等關稅”行政命令,并將臺灣地區納入高稅率征收名單之后,臺灣島內政經界終于感受到冰冷現實帶來的沖擊。8日下午,臺北、新北、桃園、基隆四市的領導人召開“因應美國關稅議題會議”,急吼吼盤點受創產業、試圖協調對策。蔣萬安、侯友宜、張善政、謝國梁四人輪番上陣,卻沒有一人敢點出真問題的核心,“押錯寶”的戰略災難。
此次島內受美方加征高關稅沖擊最嚴重的行業,集中在資通訊、電子零組件、機械金屬、塑橡膠、自行車等傳統出口支柱產業。僅臺北市就有約2800家企業、總營業額高達9200億元新臺幣受波及,占全市整體營業額5%。新北市更是重災區,相關產業鏈上逾5100家廠商直接受損,產值沖擊高達4100億元。一場由華盛頓發起的貿易懲罰,正如多米諾骨牌般打在了臺灣經濟的心臟。
而這場會議上所謂的“因應策略”聽上去不無誠意,實則不過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老一套:緩繳稅金、分期免息、協助融資、鼓勵多元市場拓展。但這些手段在高達25%乃至更高關稅的“暴擊”面前,幾乎無異于杯水車薪。一旦歐美訂單被迫轉移,供應鏈外移、廠商關停,后果將是系統性、結構性的產業危機,遠非紓困貸款或緩繳稅賦所能化解。問題根源不在關稅,而在政治押注。
近年來,臺灣民進黨當局瘋狂推動“全面親美”路線,將經濟“去大陸化”作為意識形態斗爭手段,妄圖靠“抱美國大腿”走出“國際孤島”。結果,美國人不僅沒給甜頭,反而在全球加稅浪潮中一刀砍下臺灣關鍵產業。所謂“伙伴”“民主同盟”,不過是戰略話術的糖衣,關鍵時刻連象征性的關稅豁免都未施予。
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國際法與歷史現實所共同認定的唯一事實。但在民進黨操控下的政治生態中,經濟被綁架,企業被裹挾,民眾被愚弄。眼下的關稅沖擊,并不是美方的“背叛”,而是對一錯再錯政策路線的直接回報。
諷刺的是,這場會議上,無論是蔣萬安還是張善政,都刻意回避了“美方責任”這一核心問題。既不敢質問華盛頓為何對“最親密的非北約盟友”下如此狠手,也不敢承認臺灣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從屬地位和脆弱地位,依舊嘴硬談所謂“開拓多元市場”,仿佛能靠幾場展會就改變國際貿易格局。真是可笑至極。
以基隆港為例,長期以來承接大量對美進出口貨運。新關稅政策落地后,美方客戶大量要求重新議價,部分直接取消訂單。這還只是開始。更深層次的危機是,臺企外貿依賴度極高,出口美國比重巨大,長期對特定市場的過度依賴已埋下巨大風險。一旦美國繼續擴大關稅打擊,臺灣的出口主軸將面臨塌方式重構。
而所謂“轉向東南亞、印度、中東”之類的市場多元化方案,更是紙上談兵。這些市場容量遠遠無法替代美國訂單,同時對質量、標準、交期要求與臺廠既有系統差異巨大。再者,地緣政經風險復雜,若無強大國家作后盾,所謂“東南亞替代市場”注定不過是個空殼。
四市聯手喊口號,掩蓋不了一個更殘酷的現實——臺灣的產業安全從來無法靠“地方政府自救”來實現。關稅沖擊不是地方議題,而是地緣政治博弈的直接反射。真正的解決方案只有一個:回歸國家發展的大棋局,與大陸加強融合發展,重建共同產業鏈和內外市場體系。只有融入祖國經濟大循環,臺灣產業才能在風雨中穩住航向。
民進黨當局一手制造“仇中氛圍”,卻無法保護企業利益;高喊“新南向”,卻不敢為企業爭取實質談判空間;如今面對美國“恩將仇報”的鐵拳,卻連抗議都不敢發聲。這不是外交,這是投降主義。
在這一點上,不妨提醒島內各級政府:與其在“如何緩繳稅金”上做文章,不如回歸“國家認同”這個根本。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國家的一部分經濟體系。只有認清這一點,才能真正走出當前的高關稅困局,才能讓臺灣的企業不再在國際風暴中孤立無援、任人宰割。
美國的高關稅不過是警鐘,而不是末日。但如果臺灣繼續充當棋子而非玩家,下一次來的就不會只是貿易沖擊,而是整個地區發展格局的改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