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棗莊市市中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深入推進矛盾糾紛源頭治理和多元化解為核心,以提升全區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工作知曉率和滿意度為目標,以繪實“市中和好”多元解紛品牌為抓手,探索流動式“楓橋工作法”,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走出去·請進來”,把矛盾糾紛化解“關口”前移,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高站位,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建設
綜治中心是立足政法職能,推動各部門依法履職、形成合力,開展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和協助推動社會治安風險防控的重要工作平臺。市中區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規范化建設的意見》,堅持以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為目標,按照整合資源、方便群眾、運用法治、注重實效的要求,提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和社會治安綜治治理規范化水平,全力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統籌訴訟服務中心、檢察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信訪接待中心等有關功能,全流程完善群眾訴求的登記、受理、辦理等工作,健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長效機制,做到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確保群眾的每一項訴求都有人辦、依法辦。
聽民聲,推動矛盾糾紛下沉基層
堅持黨委領導、屬地管理、條塊結合,以鎮街為主體,村(社區)為具體單元格,充分整合轄區內政法單位和有關成員單位、城鄉社區力量進村(社區)、進企業、進大集、進校園、進田間地頭,到施工現場等,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活動,宣傳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成效,普及城鄉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和群防群治工作,提升群眾的參與感,及時將各類矛盾糾紛和不穩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自活動開展以來,開展各類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活動45場次,發放各類宣傳材料5000余份,現場解決各類問題322件,宣傳群眾26000余人次,登記各類矛盾糾紛486件。2月17日,市中區組織政法單位、市場監管等部門將“攤位”擺進利民大洼集,3月8日在薛莊社區開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走出去·請進來”進社區活動,分別向群眾介紹訴訟服務中心、檢察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信訪接待服務中心等有關功能,拓寬群眾反映問題的渠道,引導群眾樹立有問題先調解的意識,鼓勵群眾遇事不沖突,以合法的方式維權、解決矛盾糾紛。
解民憂,實行流動楓橋化解糾紛
在實踐活動中形成了“流動式+專業化”矛盾糾紛化解模式,按照“哪兒有矛盾,就在哪兒調解”的理念,流動式調解團隊將各類糾紛解決方案和訴訟咨詢、糾紛化解、普法宣傳等服務送到村(社區)、送到企業、送到當事人“家門口”,及時化解各類矛盾糾紛,提高解紛工作的便捷和效率,實現早發現、早控制、早處理、早化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門、矛盾不上交。村(社區)發揮屬地作用,運用“一村一法律顧問”,動員“兩代表一委員”、行業協會、基層法律工作者等社會專業力量,就近化解矛盾糾紛。鎮街發揮主陣地作用,召集成員單位、政法單位派出機構、專業調解機構等調解力量,一起坐下來心平氣和地陳述雙方的訴求,打破僵局、疏通心結、事心雙解。區綜治中心發揮牽頭作用,推動政法調解和行業性專業性調解有機融合,助推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無縫銜接,完善多種調解方式、多種調解資源互補聯動的調解機制,積極開展“相約周四”集中調解活動,及時化解矛盾糾紛。自活動開展以來,受理各類矛盾糾紛282件,辦結276件,組織調解活動87次,調解成功率97.87%,取得了階段性效果。
見成效,開展群眾滿意跟蹤督導
建立事件動態跟蹤督導機制,市中區成立了專項督導組,到各單位進行跟蹤問效,開展定期通報,及時跟蹤回訪,對調解事項開展滿意度調查,對有典型意義的事項給予重點關注,督促承辦單位,落實主體責任;對逾期未調解的安排人員現場督辦,直至問題真正解決;對調解事項社會效果好的,積極進行宣傳推送,弘揚社會正能量;對矛盾糾紛事項調解不好的,發揮“市中融媒體”問政職能,公開曝光督促問題解決,真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調解成功后,并不意味工作的結束,流動調解團隊定期對當事人進行動態跟蹤回訪。通過回訪,了解當事人對調解結果的滿意度,查看矛盾是否真正得到有效化解,是否存在復發的可能。對于在回訪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會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鞏固調解成果,防止矛盾糾紛死灰復燃,確保轄區的長治久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