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4月8日,美國政府宣布將對華加征關稅政策進一步升級,將此前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征的34%關稅大幅提升至84%。這一被稱為"對等關稅"的激進舉措,立即引發全球產業鏈震蕩。
作為回應,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于同日發布公告,宣布自4月10日12時01分起,將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的加征關稅稅率由34%同步上調至84%。
這場貿易戰的升級正在科技領域引發"地震效應"。蘋果公司作為全球供應鏈布局最復雜的科技巨頭,首當其沖受到沖擊。數據顯示,蘋果在中國大陸的供應商數量高達151家,占其全球供應鏈的48%。iPhone的組裝幾乎全部在中國完成,新關稅政策將使其生產成本出現災難性攀升。
此前關稅上調至34%時,市場研究機構曾預測,若蘋果選擇將全部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iPhone 16系列的價格漲幅將達到30%-40%。按照這個比例預測,當關稅飆升至84%時,iPhone16系列的漲幅有可能會達到75-100%。
入門款iPhone 16可能從799美元飆升至1400-1600美元,,頂配版iPhone 16 Pro Max 1TB版本或從1599美元暴漲至2800-3000美元。若考慮匯率因素,在中國市場的售價可能突破2萬元大關。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政策聲明中強調,蘋果公司完全可以通過將iPhone生產轉移回美國來規避關稅影響。然而這一主張遭到業內專家普遍質疑。Needham分析師勞拉·馬丁指出:"即使蘋果立即啟動供應鏈遷移,這也將是一個耗時5-7年的系統工程。在此期間,蘋果將不得不承受巨大的成本壓力。"
供應鏈專家們算了一筆明細賬:1. 美國制造業人力成本是中國的8-10倍;2. 本土電子元器件配套率不足30%;3. 物流和能源成本高出40%以上。
綜合測算顯示,若iPhone完全在美國制造,其零售價可能達到3500美元(約合2.5萬元人民幣)的"天價"。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關稅風暴恰逢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持續低迷。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4.7%,而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總和已達58%。國內科技產業觀察家王磊指出:"如果iPhone價格真漲到2.5萬元,這無異于將中國市場拱手讓給國產手機廠商。現在華為的衛星通信、小米的徠卡影像、OPPO的折疊屏技術都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多位行業分析師認為,蘋果正面臨艱難的抉擇:若承擔關稅成本,將導致年度利潤減少約180億美元。若轉嫁消費者,可能造成銷量下滑25%-30%。供應鏈遷移,則需投入至少200億美元重建成本。
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警告,這種情況可能推高美國核心PCE物價指數0.6個百分點,給美聯儲的抗通脹努力帶來新挑戰。而對中國市場而言,這或許意味著國產手機品牌迎來歷史性機遇。
即便沒有關稅的影響,隨著華為的王者歸來,蘋果在中國市場的也處于下降通道中。IDC數據顯示,在2024年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蘋果的市占率從2023年的市占率第一(17.4%),下滑至第三(15.6%)。
華為已宣布將2025年出貨量目標上調至1億臺,小米在2024年提前完成了新增3000家線下門店的任務,并計劃在2025年底之前達到2萬+門店的小目標。
關稅再度加碼至84%,iPhone或漲到“天價”,國產手機迎機遇。在這場全球產業鏈的重構中,消費者最終將用錢包投票。正如一位微博網友的評論:"當一部手機的價格相當于三個月工資時,再忠實的果粉也得重新考慮性價比了。"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升級,正在改寫全球科技產業的競爭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