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跨越時空的通話,一本飽含鄉情的書籍,不經意間揭開了魯氏家族塵封百年的歷史帷幕。家族先輩們跌宕起伏的命運軌跡,在歲月的長河中逐漸清晰地浮現出來。
魯德勝父子:戰火中漂泊的命運
魯文山老家位于盧氏縣橫澗鄉東營子村,祖籍則是洛寧縣下峪鎮前上莊村。出于對其祖上故事的好奇,我向年逾古稀的表哥打聽那段百年前的家族爭斗。
在舊時光里,魯氏家族在前上莊村稱得上是殷實大戶,家中坐擁五十余畝良田,在下峪街也經營著生意。魯同生出生后,家里還特意雇了奶娘。魯德勝,這位果敢干練、智勇雙全的硬漢子,在族里極具威望,族中大小事務,叔伯兄弟們都聽他指揮。他對聰慧的族孫魯本善,更是疼愛有加。
1927年,王家以勢欺人想霸占魯氏族人的良田數畝,打殘了魯家族長。魯德勝為了家族利益,單槍匹馬前去討要說法,卻遭王家家丁拒門羞辱。憤怒之下,他開槍打死家丁,隨即被王家追殺。退守虎頭寨后,雙方激戰,王家又有兩名家丁受傷。當晚,王家家主氣急敗壞,決定去故縣河東搬救兵,誓要讓魯家雞犬不留。其女婿王紹基,在故縣一帶是出了名的惡霸,聽聞消息,第二天就帶著王紹基和100多號民團氣勢洶洶趕來。然而,他們趕到虎頭寨時,寨內早已空無一人。撲了個空的王紹基惱羞成怒,帶隊直奔前上莊村,卻發現魯家一族早已封門閉鎖,人去樓空。原來,魯德勝料到王家會報復,連夜帶著妻兒逃往南山,同姓族人怕受牽連,也紛紛逃往南山。一年后,風波平息,魯家族人才陸續返回家園。
魯德勝將妻兒安頓在盧氏廟洼的廢棄窯洞后,便投身張之樸部,到抗日前線,在對日作戰中犧牲。不久,妻子在饑寒交迫中病逝,年幼的魯同生淪為孤兒,開始四處乞討流浪。他流落到盧氏縣橫澗鄉東營子村后,先是被楊家收養。在楊家的日子里,他小心翼翼,努力干活,只為有個容身之所??蓷罴矣辛擞H生兒子后,他還是被趕出了家門。再次流落街頭的魯同生,餓得兩眼昏花,走路都搖搖晃晃。幸運的是,申家老人申貴金心生憐憫,收養了他,魯同生從此改名申來法,在東營子村扎下根來。
1949年春天,26歲的申來法瞞著養父報名參軍。由于招兵的南方人聽不懂他濃重的方言,登記時將“申來法”誤寫成“申蘭芳”,這個名字伴隨了他的軍旅生涯。
入伍后的申來法,成為步兵第一七四師十五團的戰士,奔赴淮海戰役前線。戰場上,硝煙彌漫,槍炮聲震耳欲聾,戰友們不斷倒下。申來法紅著眼,心中只有殺敵立功的信念。他穿梭在槍林彈雨中,在一次激戰中,飛身撲向敵人的機槍陣地,與敵人近身肉搏,成功奪下陣地,為部隊撕開突破口,立下二等功。
1951年,申來法轉業,被安置到西安鐵路局。面對城市里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生活,他很不適應。但日子還得繼續,他娶妻生子,生活平淡而溫馨。隨著孩子陸續出生,微薄的薪水難以維持家庭開支。
1960年,全國鬧饑荒,家里常常揭不開鍋??粗秽淮傅暮⒆?,申來法無奈和妻子商量后,回到東營子村,重拾農具,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童年的苦難,鑄就了他勤勞善良的品格。他對養父申貴金悉心照料,盡孝床前;對子女則嚴格要求,常教導他們做人要本分,做事要踏實。
上世紀70年代,申來法(魯同生)懷著濃濃的思鄉之情,回到洛寧縣下峪鄉前上莊村?!吧傩‰x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他見到了曾在解放前暗中保護他的魯北善。魯北善拉著他的手,講述起當年的恩怨:“你爹魯得勝,是條好漢,可惜走得太早。按魯家輩分,你二兒子就叫魯文山吧,這樣魯得勝這一門也算后繼有人了?!鄙陙矸ㄑ劭魸駶櫍瑑簳r的記憶涌上心頭。
此后,申來法守著東營子村,看著子女長大成人、成家立業。1997年12月4日,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在睡夢中安然離世,享年73歲。
我根據魯文山的講述和表哥的回憶,撰寫了《歲月長歌——洛寧申來法的半生戎馬及塵世悲歡》。文章發表后,在盧氏和洛寧兩縣引起轟動,也激發了魯氷認祖歸宗的決心。
魯同生全家福
魯本善:亂世中的忠義守望者
魯本善,大名魯紹顏,1918年4月22日出生于下峪前上莊村。據上莊魯姓老人回憶,魯本善自幼聰慧,志向遠大。他在老家讀過幾年私塾后,前往開封求學。1932年,從開封黎明小學畢業后,到盧氏縣發展。在擔任張家灣小學校長期間,他為了躲避王紹基對魯氏后人的追殺,遂改名盧紹顏。任教時,他結識了曾任盧氏縣國民黨書記長薛湛然的妹妹薛小東,兩人于1934年結為夫妻。1935年,大兒子魯振興在盧氏縣出生。
1936年,盧紹顏投筆從戎,考入中央黃埔軍官學校,成為第十七期20總隊步科學員。畢業后,他歷任盧氏縣警察局巡官、盧氏縣保安團第七中隊中隊長、中央陸軍第七十三軍暫五師十五團八連排長等職。在那個戰火紛飛、山河破碎的年代,他殫精竭慮,守護一方安寧,每逢危難,總是身先士卒,扶危濟困,深受百姓稱贊。
1938年,時任盧氏縣警察局巡官的魯本善,收到本家爺爺魯德勝的書信,信中托付他暗中保護小叔魯同生。魯本善利用職務之便,從廟洼開始尋找,歷經周折,終于在東營子村找到了失散10年的族叔魯同生(申來法)。此后,他多次前往東營子村看望、接濟族叔。1948年,他還派兩個護兵護送25歲的魯同生回下峪前上莊,并將下峪老街的兩間門面房賣給韋姓人家。
新中國成立后,魯本善作為國民黨舊部,因沒有民憤,未被政府追究。他順應時代潮流,解甲歸田,回到上莊老家,改回原名魯本善。此后的半個多世紀,他守口如瓶,從未泄露魯同生的任何消息。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在編修魯氏家譜時,才將魯德勝的后人魯同生及六個子女寫進族譜,魯同生次子魯文山在族譜里記作魯氷。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魯本善再次前往盧氏縣東營子村看望魯同生一家。魯同生的妻子為他做了一件粗條子布襯衣,他則留下一張61歲時拍的照片作為紀念。孩子們將照片掛在堂屋正墻,如同供奉祖先一般。
魯本善作為解放后上莊魯家少有的文化人,晚年致力于家族事業。盡管年事已高,他仍懷著赤誠之心,擔心家族世系混亂,于是潛心研讀祖墳古碑,探尋先祖遷徙路徑,梳理世系繁衍脈絡,撰寫魯氏家譜。經過多年努力,終于讓家族脈絡清晰呈現,為后世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1986年元旦,68歲的魯本善在照片背后寫下自己的學歷和簡歷,并賦詩一首:
《1986年元旦有感》
南北奔走廿十冬
創業治家一無成
萬盡艱苦風與險
渡過滄海變桑田
飽受酸辣苦無甜
捫心與我心無愧
堪慰當今樂晚年
1993年9月初三,魯本善在上莊老家病逝,享年75 歲。
2024年冬,魯同生次子魯氷為報答魯本善的護犢之恩,決定在乙巳蛇年清明回鄉祭祖,并為魯本善樹碑立傳,囑托我撰寫碑序:
公元二零二五年,歲次乙巳,序屬孟春,清明時節,春和景明。魯氏族人咸聚,立碑以彰先考魯公諱紹顏之德。公又名本善,生于公元一九一八年四月廿二日,卒于公元一九九三年九月初三,享壽七十有五。公之孺人薛氏諱小冬生于一九二零年七月十九日,卒于一九七六年八月十六日,享年五十六歲。
公幼承庭訓,穎慧卓然,束發之年,負笈求知,入黃埔軍校,砥礪修身,志存高遠,欲挽華夏于傾頹。學成歸鄉,逢亂世紛紜,出任盧氏縣巡捕連連長,彼時烽火連天,蒼生罹難,公殫精竭慮,護一方安寧,每有危難,公必身先士卒,扶危濟困,恩惠普施,百姓咸稱善焉。洎乎共和肇立,公順應大勢,解甲歸田,侍雙親于堂前,承歡膝下,色養無虧,盡顯孝子之誠。繼而育子女,言傳身教,恩威并施,終使兒孫繞膝,家道昌隆。公性謙和,與人無爭,縱經風雨,未改其本善之心。平日行事,低調內斂,然遇家族之事,則勇挑重擔,不辭辛勞。
及年逾古稀,公猶懷赤誠,念宗族傳承,恐世系淆亂,遂聚精會神,繕寫魯氏家譜。寒來暑往,筆不停輟,歷數載之功,使家族脈絡清晰,支派明辨,先祖遺風得以賡續,后世子孫有所依循。又憶吾祖托孤之囑,公一諾千金,傾畢生之力護吾父周全,危難之際,舍生忘死,其義薄云天之舉,恩重如山,沒齒難忘。堂弟魯文山(又名魯冰)感念魯公護犢情深,慷慨援建,勒石銘記,以全宗族之義,特囑余以實記之。
嗟夫!公之一生,于國盡忠,于家盡孝,行事磊落,德厚流光。今勒石為銘,銘記公德,垂范后世。愿魯氏子孫,承公遺志,奮發圖強,護家族繁榮,佑華夏昌盛。千秋萬代,永享榮光。是為序!
洛寧縣作協會員、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張清華 沐手謹撰
魯氷:跨越時空的尋根之旅
魯氷,原名申文山,又名魯文山,是魯同生次子、魯德勝之孫。1963年,他出生在盧氏縣橫澗鄉東營村,在家人的呵護下度過了幸福的童年。學生時代,他成績優異,深受老師和同學喜愛。然而,高考時他首戰失利??紤]到家境貧寒,弟弟又到了上學的關鍵時期,為減輕父母的經濟壓力,他放棄復讀,幫助父母供弟弟完成學業。
后來,魯氷與武云鵬相識相愛,步入婚姻殿堂。一年后,兒子魯磊出生,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滿。1992年,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他響應政府號召,帶著妻兒奔赴新疆,落戶于新疆建設兵團某農場。
2006年,兒子魯磊考入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畢業后在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工作。為了與兒子團聚,魯氷夫婦遷居北京。
魯氷重情重義,心系家鄉。得知車迎新行長要在盧氏縣營子村籌建郭華故居尊師重教園時,他積極參與,不遺余力。
魯氷始終牢記父親的臨終囑托,不忘魯本善為自己取名魯文山的深意,認祖歸宗的愿望在他心中愈發強烈。他將微信名設為魯文山,以此表達對魯氏祖根地的思念。2021年疫情期間,他和妻子回到洛寧縣下峪上莊村,在村頭遇到本家大哥魯文仲。兩人聊起爺爺魯德勝,魯文仲所知有限。當魯氷詢問魯本善的住處時,才得知魯本善已去世,他帶著遺憾離開。
2023年退休后,魯氷的思祖情懷愈發濃烈。2024年冬,他偶然發現我的拙作《悉說下峪》,主動聯系我,此后我們成了好友。通過我的介紹,他與本善大哥的外甥女董連英、魯文仲大哥、魯孝民、魯秀本、魯學義等人取得聯系。秀本發來的上莊魯氏家譜信息和墓碑照片,他都欣喜地與我分享。
他癡迷于研讀家譜,對家譜內容的了解甚至超過了老家保管家譜的人。在他的影響下,我也對上莊魯家的故事產生了濃厚興趣,先后幫他辨釋《魯氏家譜序》、解讀《魯氏創修祠堂碑記》、釋義《叔父錫堂及叔母董郝氏合葬墓記》,并撰寫《魯本善薛小東合葬墓碑序》。
清明節前夕,魯氷回到洛寧,支付刻碑費用,購置青磚、水泥、琉璃瓦等材料,與魯秀本、魯小民等人一起將墓碑拉回下峪上莊。魯氏族人熱情迎接他的歸來,為魯德勝有這樣優秀的后人感到驕傲。大家齊心協力,為魯本善墓碑穩石,為先祖錫堂碑加蓋碑樓。
魯氷回鄉祭祖、為恩人立碑、為先祖加蓋碑樓的善舉,極大地促進了上莊魯氏后裔的團結,改變了以往各支系各自為政的局面,增強了家族凝聚力。
4月1日,上莊魯氏后裔齊聚一堂,共同上墳掃墓,為先祖錫堂碑樓剪彩。祭祖儀式上,長輩向晚輩介紹魯氏先祖的功德、遷徙路徑和各支分布情況,并提出續修家譜的倡議?,F場旌旗飄揚,鞭炮齊鳴,場面莊重感人。
祭祀結束后,大家積極投入續譜工作。魯氷表示,愿意承擔新譜印刷的全部費用,為傳承魯氏家族文化、弘揚優秀家風貢獻自己的力量。
4月2日,上莊魯氏族人一行15人與魯氷前往盧氏縣東營子村,為魯同生上墳掃墓。
得知上莊魯氏族人陪魯文山回盧氏祭祀父母,盧氏縣原縣委書記彭修身、原人大退休干部王永華,旅游局領導李文增、營子村支部書記趙安民等領導熱情接待魯文山及其族人,并陪同參觀了盧氏城煌廟、老縣政府、城堭廟和興賢里營子村尊師重教園等文化景點。
至此,這段塵封百年的家族恩怨落下帷幕。
2025年清明節,魯氷的認祖歸宗之旅,開啟了上莊魯氏家族興旺發達的新篇章。
作者簡介:張清華,網名曉青,河南洛寧人。洛寧縣作家協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有上百篇詩文在《永懷河洛間《洛寧城事》《洛寧文友》《搜狐新聞》《今日頭條》《天山詩歌》《建安風》等網絡平臺發表,2022年12月出版文集《悉說下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