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社評】
原標題:車檢異地“包過”?非法行為不容“開綠燈”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韓韞超
良好的地方發展環境,要靠更給力的政策優惠、更貼心的公共服務等來提高“上限”,而非通過不講原則、網開一面等方式來拉低“下限”。但愿更多地方能以車檢跨省“通關”為反面教材,進一步端正發展理念、完善行政執法環境,讓嚴謹的制度、嚴格的監管成為地方發展的硬核名片。
本省車檢過不了,換個省份就“通關”?據4月7日新華社報道,有群眾舉報稱,近年來,靠近安徽的河南周口的一些縣市鄉鎮陸續開了多家機動車檢測站,其主要客戶群體是安徽等地車主,主打“賣點”是不合格車輛也能“包過”。記者暗訪后證實了這一情況。目前,周口市已成立聯合調查組,第一時間對報道涉及的機動車檢測機構進行調查;調查結果明確前,暫停相關業務。對于涉嫌違法違規的,將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嚴肅處理。
車輛前擋風玻璃裂了,尾氣也不達標,在安徽被告知車檢不合格后,就想著去河南“碰碰運氣”——這是暗訪中的真實情況,可見車檢跨省可“通關”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機動車檢測,目的就是確保汽車各項性能指標符合國家標準和技術要求,其質量水平和規范程度關乎駕乘人員和其他車輛行人的安全,也關乎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一些檢測機構放松標準讓問題車輛過檢,一些車主僥幸想要在車檢中蒙混過關,看似一拍即合,實則為交通安全埋了雷、挖了坑,更令機動車檢測制度形同虛設,削弱了機動車檢測行業的公信力。
近年來,機動車檢測領域亂象頻發,一些機動車檢測站通過“非正常”手段讓車輛過檢屢見不鮮——車輛手剎制動不達標,踩腳剎蒙混過檢;剎車燈不亮,開示寬燈替代;尾氣不合格,就使用屏蔽器篡改車輛數據……車檢造假已形成一條包括檢測站工作人員、“黃牛”、作弊工具生產銷售商等多方在內的黑色產業鏈,各方圍著龐大的利益蛋糕各取所需。
亂象背后有著復雜的原因,如準入門檻較低、市場過度飽和導致大量檢測機構進行不正當競爭;違法成本較低,檢測機構被處罰金額小于違法所得;部分車主認為年檢過勤、標準過高而另辟蹊徑規避檢測等。除此之外,監管方面存在的短板也不容忽視,此番車檢異地可“通關”事件就較為典型:一是監管部門對異常檢測站點檢查監督的力度和能力不足,這從報道中相關人員“設備上的數據很專業,我們也看不明白”等表述中可見一二;二是部門、地區間的監管協作力度不足,單個部門職責范圍的局限性削弱了監管效率,異地初檢未通過記錄缺乏共享機制,跨省數據壁壘讓監管失去了重要抓手。
車檢跨省“通關”的怪事,暴露了省際毗鄰地帶基層監管執法能力的不足,也為機動車檢測亂象的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針對機動車檢測亂象,從中央到地方一直在下大力氣整治。去年,多部門聯手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的專項整治;浙江杭州總結機動車檢測過程中可能出現的38種造假行為,通過AI大數據技術來搜索發現造假線索;北京則探索在機動車檢驗線上設置視頻監控設備,形成機動車監管一車一檔系統。借鑒相關經驗做法,盡快堵上監管執法中的漏洞,當是未來治理機動車檢測亂象的重點。
進而言之,類似利用異地監管盲區、監管差異來鉆空子的行為值得警惕。從一些人專門到監考環境較寬松的地區報名參加某些國家級職業資格類考試,到一些污染企業從環保要求嚴格的地區搬遷到監管寬松的地區,再到一些地方以鄰為壑、跨區域傾倒垃圾,這類舍近求遠的行為本身,正是監管失職失察最好的舉報信。不可否認,跨部門和地區開展對話、合作、治理等難度不小,但這不該是對問題視而不見、推諉詰責的理由,從相關線索出發,通過跨部門和地區聯合執法、統一執法標準、打破數據壁壘、派駐干部交叉監督等多重手段主動出擊,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良好的地方發展環境,要靠更給力的政策優惠、更貼心的公共服務等來提高“上限”,而非通過不講原則、網開一面等方式來拉低“下限”。但愿更多地方能以車檢跨省“通關”為反面教材,進一步端正發展理念、完善行政執法環境,讓嚴謹的制度、嚴格的監管成為地方發展的硬核名片。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