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牟平縣武寧鄉嵎峽河村有一對夫妻,丈夫楊世恩是泥瓦匠,妻子宋學芝是家庭婦女。夫妻二人共生育六個孩子,其中兩個夭折,四個長大成人。
在四個子女中,夫妻倆最喜歡次子楊宗貴,因為他聰明伶俐、一學就會。于是,夫妻倆省吃儉用供次子念書。楊宗貴也不負眾望,小小年紀熟記《水滸》《三國》,講起故事來繪聲繪色。
但在1929年,家鄉受災無法生存,楊世恩便帶著全家老小闖關東,在遼寧丹東謀生。楊宗貴也輟了學,到志昌永繅絲廠當童工,補貼家用。
每天楊宗貴起早貪黑,在酷熱的蒸鍋旁備料煮繭、運籮搬筐,和大人們干著一樣的活兒,卻因為是童工只能拿一半工錢。可即便如此,旺季一過,他還是被趕出了工廠大門。
不久,楊世恩因病去世,使這個原本就貧窮的家更是雪上加霜。堅強的楊宗貴成了家里的頂梁柱,他比之前更加賣力地干活兒,但他畢竟還是個孩子,挑不動一大家子的重擔。
于是,宋學芝決定帶著其他子女回山東,留下楊宗貴孤身闖蕩東北。
楊宗貴很能吃苦,在鴨綠江畔拉纖、放木排,到碼頭搬木頭、扛大包,開山,伐木,采礦。為了生存,楊宗貴幾乎什么臟活累活都干過,但從不叫苦喊累,每個月掙的錢總要給家里寄去。
這一待就是十幾年,楊宗貴從一個半大孩子變成了成年人,其間有痛苦也有收獲,他攢下了豐富的生活閱歷,這為他后來的路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楊宗貴在這片黑土地上干的最后一份工作是采礦。不但有生命危險,還經常挨監工肆意打罵。有一次,他替一名挨打的工友出頭,奪過對方的皮鞭,帶頭打了為日本人服務的工頭,卻也因此丟了飯碗。一氣之下,他逃離礦山,回到了家鄉。
1943年,楊宗貴二十六歲,中國進入了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想起在東北受到的壓迫,楊宗貴的愛國血液徹底被喚醒,之后他加入民兵組織,痛擊日寇。
兩年后,楊宗貴報名參加八路軍,被編入膠東軍區牟平獨立營,同年10月隨部隊開赴東北剿匪。在這之后,他與家人失去了聯系。
在兒子走后的一年多里,宋學芝天天翹首以盼,可等來的卻是一個壞消息。
1947年,一位從東北闖關東回鄉的村民說:“我曾就見過一次楊宗貴,一身土匪打扮,他八成是開小差當了土匪。”
這句話迅速在村子里傳播開來,由于那人描繪得有聲有色,村干部決定暫先取消楊家的軍屬待遇。這一舉動,無疑確定了楊宗貴就是土匪,村里人不但不再幫楊家代耕,還在背后指指點點,弄得楊家人好幾年都抬不起頭,楊宗貴的妻子許萬亮甚至遭人下黑手,蒙受巨大冤屈。
宋學芝性格剛烈,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會當土匪,對村里的謠言,她表示一萬個難以接受。她顛著小腳,多次到鄉里、縣上找人評理,同時也在盼望著兒子能夠平安歸來,洗刷冤屈。
時間一晃來到了1957年,楊家人仍舊沒能等到楊宗貴回來,但一張“失蹤軍人通知書”被送到了楊家,這證明楊宗貴的確沒有參加土匪。于是,村里恢復了楊家人的軍屬待遇,為楊宗貴洗清了不白之冤。
收到通知書的那天,宋學芝痛哭不已,她又顛著小腳挨家挨戶敲門,把通知書給鄉親們看。每到一戶,她都要說:“我們家宗貴是八路軍,不是土匪,你們錯怪他了。”
之后,宋學芝將這封通知書藏進了箱底,一放就是十年。
這十年中,一部由上海京劇院一團根據曲波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改編的《智取威虎山》樣板戲在中國大戲院正式公演。
一經演出,孤膽英雄楊子榮的事跡立刻傳遍了全中國,嵎峽河這個小村子也深受楊子榮精神的感染,宋學芝更是看了好幾遍。
可每當聽到“楊子榮”這個名字,宋學芝對兒子的思念就多一分。于是她有時候想,“楊子榮”是不是就是她的兒子。
1966年,宋學芝迎來了人生最后一刻,她依舊沒能見到心心念念的兒子,很是不甘。臨終前,她不禁問出了疑惑已久的問題:“廣播匣子里老提楊子榮,是不是俺家宗貴?他字子榮。”
大兒子楊宗福說:“同名同姓很多,俺兄弟哪能到那份上。”宋學芝仍舊堅持說:“反正我覺得像……”
當時,家里人都以為老太太是因為太思念自己的兒子了,所以才會將剿匪英雄當作自己的兒子。但誰也沒想到的是,老太太的直覺竟然是對的。
就在宋學芝去世后8年后,作家曲波在為《林海雪原》配插圖時,找到了一張楊子榮在1946年接受表彰時的合影。之后,這張照片在日本被放大,楊子榮的真實樣貌才展現了出來。
林海縣工作人員得知后,便拿著這張照片四處打問,最終來到了嵎峽河村,村民一看都大驚:“這不就是俺村的楊宗貴嗎?”
于是,工作人員在村民的帶領下來到了楊家,當楊宗福看到照片中的人時,還沒說話,眼淚就嘩嘩地往下流,照片中正是他的弟弟楊宗貴。
村里人這才知,楊宗貴就是楊子榮。原來,當時楊宗貴在參軍后,擔心家人受到牽連就為自己改了名,而之所以傳出他成為土匪的謠言,是因為那時他剛剛孤身闖入土匪窩。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楊宗貴在將“座山雕”捉拿歸案后不久,就遭遇了不幸。他在追擊殘匪時,由于天氣太冷槍栓被凍住,導致胸部中彈英勇犧牲。
可憐楊家人對此并不知情,楊宗貴的妻子許萬亮在家苦等七年后病逝,到死也沒等到丈夫的消息。他們有一個女兒,但不滿周歲就夭折了。
當時村里有個習俗,就是必須要子女為老人送葬,許萬亮沒有子女,宋學芝就做主將大兒子的兒子楊克武過繼了過去。從此,楊克武就成了楊宗貴的唯一后人。
提起一家子所經歷的風風雨雨,楊克武有諸多感慨:“由于不知道二爹的身份,我們家好幾年沒能抬得起頭,我也被人叫作‘土匪家的崽子’。后來二爹終于被證實是楊子榮,可二媽和奶奶都已經去世了,直到臨終前奶奶都在懷疑剿匪英雄就是她兒子。”
若老人有在天之靈,她或許已經和兒媳與兒子楊宗貴團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