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這是中華民族心中永遠的痛。
在很多人的意識里,清朝士兵是用大刀長矛和日本兵廝殺,其實,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大清并不比日本相差多少。
因為,當時日本明治維新也才二十幾年,而同時大清也進行了自救的洋務運動。
經濟實力對比,清國強于日本。
甲午戰爭暴發之時,中日兩國在GDP上的對比,清國是遠大于日本的,有資料甚至認為中國是日本的5倍,在我搜索到的資料里,當時的大清最少也是日本2倍。
在財政收入上,1893年,清朝為8698萬兩白銀,其中僅赫德掌控的海關就為清政府提供了2000多萬兩。同一年,日本為8804萬兩。中國比日本還略高幾百萬兩。
在進出口上,1893年,清國為1.01億海關兩,是日本的兩倍多。
我們再來看單項數據。
1880年代開始,清朝開始大規模修建鐵路,總體規模上應該和日本差不多。
在機械紡織上,棉紡業,清四大紗廠有紗錠13萬枚,而日本是38萬枚,日本強于清國。在絲織業上,生絲產量日本是3000多噸,大清是5000多噸,清國又反超日本。兩國的防止也基本齊平。
在鋼鐵產量上,1994年,張之洞在武漢建立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已經投產,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鋼鐵企業之一,而日本的第一家大型鋼鐵企業八幡制鐵在1901年才投產。
在煤的產量上,當時大清開平煤礦一年產煤就達到49萬噸,而眾所周知,日本缺煤。
這些數據表明,當時清國的經濟體量還是略勝于日本的。
在軍工生產上,清國更是遠超日本。
1893年,中國除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金陵機器局四大骨干企業外,另外還有山東機器局等16個軍工企業。僅福建船政局就有工人 26003人。
同一年,日本有東京炮兵工廠、大阪炮兵工廠、橫須賀海軍工廠、筑地海軍造兵廠等4 大骨干軍工企業,軍工企業合計雇用職工10132人;
1893 年,日本陸海軍工廠的機器動力共 2205 馬力,而大清的江南制造局一廠 1891 年便有 4521 馬力。
我們再比較造船。1884 年至 1890 年橫須賀廠造軍艦七艘,其中除高雄號外都不到二千馬力。同期福州船政局也造船七艘,基本上都在 2000 馬力以上,當時福建船政局還可制造鋼甲艦,日本則沒有這樣的技術。
可見,甲午戰爭前,清朝的軍工實力是日本兩倍。
我們再來比較一下軍隊人數和軍事裝備。
就兵員和槍炮數量上來說,大清遠遠多于日本。
大清有兵員100多萬,雖然大多數是不堪一戰的八旗兵和綠營兵,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新式近代陸軍。
我們來看看清軍的新式裝備:清軍大炮和機關炮總和1733門,日軍大炮294門,炮械比5.9 : 1。清軍洋槍裝備23萬支,12萬參戰部隊槍械裝備率85%。
我們來看看海軍,中日兩國海軍都是傾兩國財力武裝的高科技兵種,清朝進口的外國戰艦在噸位上名列亞洲海軍第一。1887年,日本加速引進新銳戰艦,至清日戰爭開戰,日本軍艦在火炮射速和彈藥殺傷力上已經超越清朝,只能說兩國海軍各有優勢。
清朝的鎮遠和定遠兩艦是亞洲巨無霸,號稱"遍地球第一等之鐵甲艦",裝備305mm后膛炮。當年兩艦訪問日本,曾引起日本的恐慌。艦上官兵上岸與當地居民發生了互毆事件,最后以雙方相互賠償了事。日本的民間甚至發起捐款來造船應對清朝的鎮遠艦。
但是,清朝為什么敗了,而且敗得那么慘?
首先,最高層面上,思維格局不在一個維度。
大清政治腐敗,朝廷內部在“戰”還是“和”上面始終沒有形成統一意見。高層出于自身利益,在決策上互相制肘。
日本的戰略意圖相當堅決,指揮統一,作戰目標非常明確:
1、引誘清軍進入朝鮮,然后日本登陸朝鮮,牽制清朝軍隊。清朝派援軍時,襲擊運兵船,再和北洋水師決戰。
2、如日本海軍取勝,掌握了黃海制海權,日本陸軍便由渤海灣登陸,實施直隸(河北)平原決戰,一舉消滅清朝主力。
3、如海上決戰勝負未分,則以艦隊控制朝鮮海峽,協助陸軍主力占領整個朝鮮。
4、如日本艦隊決戰失敗,清朝取得制海權,則以日本陸軍主力實行本土防御,海軍守衛本土沿海。
反觀清軍方面,戰前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由于統治集團主戰、主和意見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在沒打之前,準備不足,寄希望于俄、英等國的“調停”,然后在受到攻擊的情況下倉促宣戰。
其次,在指揮系統,軍制等方面,清軍完全沒有近代化的建軍思想和近代作戰理念。
大清雖然有新式武器,卻軍隊編制混亂,軍官素質低下,沒有指揮近代化戰爭的經驗,指揮系統凌亂,參戰軍隊各自為戰。
比如,北洋海軍的提督丁汝昌,原來是太平天國的降將,沒有受過新式海軍教育。帶兵進入朝鮮的陸軍最高指揮官葉志超是伙夫出身,毫無文化,靠不斷平定匪亂而升官,完全沒有受過新式軍事教育。入朝軍隊如太原鎮總兵聶士成部,也屬于臨時抽調性質。
反觀日本,專門為戰爭組建了第一,第二集團軍,設立大本營統一指揮,完全舉國決戰的狀況。相比之下,清軍編制和戰略戰術還停留在王朝平定國內反叛的水準。
其三、臨戰前的準備,雙方更是有天壤之別。
日本為了發動侵華戰爭,蓄謀已久,派出大量間諜做了充分的情報調研。
相比之下,清軍沒有專門的情報系統,情報來源純屬于瞎猜測,導致決策屢次失誤。
在戰爭爆發前幾年,光緒帝大婚和慈禧太后修圓明園,挪用了不少海軍軍費,導致北洋海軍軍備,尤其是火炮和彈藥上,沒有及時更新。而日本在戰爭爆發前幾年,全國動員買軍艦,新銳戰艦迅速超過了清國,清國對此還沒有緊迫感。
我們再來看看戰爭的過程。
日本借平定東學黨之名進入朝鮮,扶植親日政府,并對駐朝清軍發起襲擊。清軍從各地抽調軍隊進入朝鮮,并無統一編制,軍隊統帥內部產生分歧,戰敗,主帥葉志超逃跑。
丁汝昌率北洋水師主力護航清軍在黃海大東溝海域登陸后,遭遇日本聯合艦隊伏擊,慘敗。
日軍占領朝鮮之后,向北推進進攻鴨綠江,清軍鴨綠江防線崩潰。在這種情況下,清朝判斷失誤,唯恐祖陵有失,集重兵于東北防守,而對于真正的戰略重地,北洋海軍所在的山東半島僅部署官兵3萬余人。
日本遼東半島登陸,清軍也不趁日軍立足未穩,殲敵于灘頭,北洋海軍龜縮在威海也不出動,放任日軍用十天時間不傷一兵一卒登陸。日軍接著就血洗了旅順。
日軍在控制遼東半島后,緊接著在在榮成龍須島登陸,日軍水陸配合,攻擊劉公島和港內北洋艦隊。北洋海軍向日軍投降,提督丁汝昌等將領先后自殺。
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盡失,京畿門戶洞開,清政府極其恐慌,于是向日本乞降。
歷史就是這樣,大清國力上占優勢,軍事紙面實力占優勢,但深層次的問題太多,注定會失敗。
甲午戰爭的慘敗,標志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只是創造了表面的繁華,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
敬請關注本公眾號,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