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是大自然的精靈。在我國,愛鳥護鳥成為一種風尚,國家更是以固定的形式延續下來,那就是一年一度的“愛鳥周”。2025年全國“愛鳥周”以“清除鳥網·密織法網·讓鳥兒自由飛翔”為主題,旨在喚醒人們關愛鳥類、保護生態的意識。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積極響應號召,以“新生、對話與共生”為核心,展現鳥類繁育成果與生態保護實踐,為游客呈現一場兼具趣味與深度的自然教育盛宴。
新生:生命奇跡的見證
4月5日,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丹頂鶴家族迎來春天的第一對鶴寶寶。
據保育員介紹,丹頂鶴的繁殖期通常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6月,在繁殖初期,雌雄鶴通過鳴叫、舞蹈等行為宣示領地并完成配對。雌鶴通常每窩產1-2枚卵,雌雄鶴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33天。孵卵期間,一方負責守護,另一方警戒或覓食,護巢性極強。
鶴寶寶出殼后即可蹣跚行走,鶴寶寶的父母會教導它覓食與飛行。
據園區工作人員介紹,作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丹頂鶴繁殖率較低,每年僅產一窩卵,種群恢復緩慢,而在籠養環境下人工育雛則更利于鶴寶寶的生存訓練。這兩只成功破殼的第一窩小丹頂鶴,無疑為今年的丹頂鶴繁育工作開了個好頭。
對話:不止陪伴,心靈之友
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生活著一群高智商的鸚鵡家族,保育員們不僅根據它們的外形與性格特點,為它們設置了專屬昵稱,更會“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每一只鸚鵡的日常互動。
譬如在藍黃金剛鸚鵡中,有一只性格“潑辣”的雌性金剛鸚鵡,平時喜歡主動找同伴打架,因此被保育員命名為“潑婦”,并著重加強“日常教育工作”。
而對于較為敏感、內向的非洲灰鸚鵡“小灰”,保育員則會經常撫摸“小灰”并時常與它對話,以確保“小灰”在日常得到足夠的關注,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況。
正是在這樣“良師益友”般的陪伴與相處之下, 保育員與鸚鵡建立了默契與信任,有時保育員根據鸚鵡的一個動作就可以明白它的需求,而鸚鵡也可以根據保育員的要求做出相應的行為展示。
共生:共筑人與自然的未來
近年來,憑借成熟的保育技術,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成功繁育了朱鹮、丹頂鶴等瀕危物種,并通過棲息地修復吸引野生鳥類,園區隨處可見自發前來安家的白鷺、夜鷺等野生鳥類,不僅豐富了園區生物多樣性“家族”,更生動詮釋了園區生態修復與保護成效,亦創造了一個“城市生態綠洲”的范本。
愛鳥不止這一周,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關注鳥類的生活,為它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這個春天,讓我們與鳥兒共舞,為生態家園譜寫和諧樂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