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位于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面積約10452平方公里,人口約607萬。黎巴嫩的地理位置重要,南部是巴勒斯坦地區,東部,北部是敘利亞。黎巴嫩周邊局勢動蕩,南部有巴以紛爭,東部和北部有敘利亞國內紛爭。這些紛爭都出現了大量難民。黎巴嫩歷史上好心收留了很多巴勒斯坦難民,結果好心沒有得到好報,整個國家深受其害。那么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收留難民。19世紀末,猶太復國運動在歐洲興起,大量歐洲猶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區遷徙。到19世紀后期,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口約50萬,猶太人僅2.4萬。1917年,英國發表《貝爾福宣言》,標志著英國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家園"。
1922年,國際聯盟授予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巴勒斯坦的猶太移民不斷增加,和阿拉伯人的矛盾加劇。1947年,聯合國通過181號決議,將巴勒斯坦分為猶太國和巴勒斯坦國,猶太國占據巴勒斯坦地區55%土地,巴勒斯坦國占據巴勒斯坦地區45%的土地。
猶太人表示接受181號決議,阿拉伯人表示反對。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阿拉伯國家進攻以色列,挑起了第一次中東戰爭。這場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失敗告終,以色列得以在中東站穩腳跟。戰爭不僅使以色列控制78%的巴勒斯坦地區,還導致70萬巴勒斯坦人成為難民,阿拉伯人也未能建立巴勒斯坦國。此后部分巴勒斯坦難民涌入周邊國家,黎巴嫩接納了大約10萬巴勒斯坦難民。
第二,黎巴嫩情況。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地區一樣,歷史上都受到阿拉伯帝國的統治,是阿拉伯人聚居區。但1098年十字軍東征期間,在巴勒斯坦和黎巴嫩沿海地區建立了特里波利伯國等十字軍政權,大量基督徒開始在黎巴嫩定居。
13世紀,黎巴嫩山區德魯茲派和馬龍派社群形成自治傳統,為日后教派紛爭埋下伏筆。1516年,奧斯曼帝國將黎巴嫩納入版圖,任命地方酋長管轄黎巴嫩事務。1860年,德魯茲派與馬龍派爆發沖突,導致數萬基督徒死亡,法國出兵干預。1920年,國際聯盟將黎巴嫩劃歸法國委任統治。法國統治時期,采取分而治之措施,加劇了教派紛爭。1946年黎巴嫩脫離法國獨立,基督教馬龍派與穆斯林遜尼派達成《國家公約》,約定總統由馬龍派擔任,總理為遜尼派,議長為什葉派,形成獨特的教派分權體制。
第三,巴勒斯坦難民對黎巴嫩影響。1946年制定的教派分權架構,保障了黎巴嫩的和平。但1948年,涌入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90%是遜尼派穆斯林,完全打破了黎巴嫩內部的教派平衡。
這導致黎巴嫩內部的遜尼派勢力不滿當前的權利劃分,為后來的黎巴嫩內戰埋下了伏筆。在經濟領域方面,大量巴勒斯坦難民的涌入,影響了黎巴嫩人的收入。巴勒斯坦難民以低于市場30%的薪資參與建筑、農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對本地工人來說是災難性的。因此黎巴嫩本土的工人也開始敵視巴勒斯坦難民。
在這種情況下,黎巴嫩國內矛盾不斷加劇。1975年4月13日,黎巴嫩內戰爆發。巴勒斯坦武裝派別與黎巴嫩遜尼派勢力達成同盟關系,攻擊黎巴嫩其他教派。這場內戰直到1990年才結束,導致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從"中東巴黎"淪為廢墟,整個黎巴嫩國民生產總值暴跌60%,超過15萬人喪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