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嶺南倒春寒之夢亦輕
瘴云如墨蔽重城,寒入春衫夢亦輕。
木筆難書青女怨,暗收香淚作紅冰。
開篇 “瘴云如墨蔽重城”,“瘴云”一詞極具地域特色,通常出現在嶺南一帶,指山林間濕熱蒸郁能致病的霧氣,給人一種神秘、壓抑之感。“如墨” 則形象地描繪出云的濃重,仿若墨汁潑灑,渲染出陰沉的氛圍。“蔽重城” 進一步強化這種壓抑,整個城市被厚重的烏云籠罩,不見天日,既勾勒出倒春寒時天氣的惡劣,又暗示出詩人所處環境的艱難,為全詩奠定了沉郁的基調 。
次句 “寒入春衫夢亦輕”,“寒入春衫” 承接上句的倒春寒,寒意透過單薄的春衫侵入肌膚,身體的寒冷與心理的孤寂相互交織。“夢亦輕” 三個字極為精妙,“輕” 字語義雙關,一方面指在寒冷的侵擾下,睡眠不安穩,夢境縹緲,仿佛隨時會被寒風吹散;另一方面,暗示詩人的心境,因現實的壓抑與愁苦,連夢想都變得遙不可及、飄忽不定,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悵惘與失落。
后兩句 “木筆難書青女怨,暗收香淚作紅冰”,將詩意引入奇幻的神話世界。“木筆” 即辛夷花,因其花苞形狀似毛筆而得名,常被文人墨客賦予書寫情思的意象。“青女” 是神話中掌管霜雪的女神,這里詩人想象木筆雖能書寫人間萬物,卻難以描繪青女內心的幽怨。
“暗收香淚作紅冰”,詩人又以大膽的想象,將青女的淚水具象化,“香淚” 增添了柔美的氣質,“紅冰” 則營造出一種凄美、奇幻的畫面,暗示這份幽怨在寒冷中凝結,無法消散,同時也巧妙地呼應了倒春寒的寒冷氛圍。從深層含義看,詩人借青女的形象自比,將自己在困境中的幽怨與無奈寄托其中,以神話之筆抒現實之愁,使情感表達更為含蓄深沉。
七絕·嶺南倒春寒之濕花泥
東風吹雨濕花泥,春到江南第幾堤。
只恐海棠憔悴損,胭脂愁殺武陵溪。
首句 “東風吹雨濕花泥”,“東風” 點明時令為春季,卻未帶來春日的融融暖意,而是裹挾著冷雨而來。“吹雨” 生動展現風雨交加的動態,“濕花泥” 則描繪出雨水打濕花朵,花瓣飄落與泥土混合的畫面。這一場景既呈現出嶺南倒春寒的濕冷特點,又隱隱流露出花朵被風雨摧殘的凄美,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同時為下文對花的憐惜之情做鋪墊。
次句 “春到江南第幾堤”,詩人的思緒由眼前嶺南的風雨跳躍至遙遠的江南。“春到江南” 本應是草長鶯飛、繁花似錦的美好畫面,但 “第幾堤” 的疑問卻增添了一絲迷茫與悵惘。此時詩人身處嶺南,望著眼前倒春寒的凄冷之景,不禁遙想江南春色,可這遙想中又帶著不確定,暗示出詩人對美好春光的向往,以及因身處困境而無法享受的遺憾,進一步強化了愁緒 。
后兩句 “只恐海棠憔悴損,胭脂愁殺武陵溪”,詩人的目光回到眼前,聚焦在海棠花上。“只恐” 直接抒發內心的擔憂,擔心這倒春寒的風雨會讓海棠花憔悴凋零。“胭脂愁殺武陵溪”,“胭脂” 指代海棠花的嬌艷顏色,“愁殺” 將海棠花擬人化,仿佛它因這場風雨而憂愁到極致。
“武陵溪” 本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中通往世外桃源的溪流,常被用來象征美好、寧靜之地。此處詩人以 “武陵溪” 為背景,暗示海棠花即便生長在如世外桃源般美好的地方,也難以逃脫被風雨摧殘的命運,借花的遭遇抒發自己對美好事物在惡劣環境下難以保全的無奈與哀傷。
整首詩從嶺南倒春寒的實景出發,通過聯想江南春色拓展意境,再回到對海棠花的細致描繪,層層遞進地表達出詩人對美好事物易逝的憐惜與哀愁。詩中的意象緊密相連,將自然景象與情感深度融合,雖未直接點明詩人自身的處境,卻讓讀者能深切感受到其內心深處的憂思,展現出古典詩歌以景語寫情語的藝術魅力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