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上海大學工程訓練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燈火通明,70多名“創新中國”第29季課程班學生在這里上了一堂沉浸式“行走”思政課,深度體驗數字時代創新技術的快速發展。
位于寶山校區的工程訓練中心是上海大學教學規模最大、學生受眾最多的實踐教學基地,擁有大工程數字、創新、制造三個平臺。工訓中心副主任張海光副教授身背小擴音器,帶領同學們一一參觀了3D打印實訓室、智能產線實訓室、激光實訓室、木藝實訓室等,接觸前沿智能制造、數字控制銑床、3D打印、自動化機器人等科技實訓設備及工藝。
行走的思政課現場
在大工程創新樓的3D打印實訓室,同學們驚嘆于商代金面罩青銅人頭像模型的復刻制作,觸摸3D打印出的“黑悟空”擺件,近距離感受3D打印技術從設計到制造的全流程。在大工程中心制造樓,同學們認真觀察生產線的運行,了解了零部件生產、裝配、出入庫到成品件包裝等多個自動化單元的生產制造過程,感受到智能制造技術的高效與精準。
此次“行走課堂”是上海大學大思政課建設的一次創新舉措,助力大學生養成大工程觀、創新思維與系統思維。同學們近距離接觸科技前沿,浸潤工程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大家眼見為實,見到了宇樹機器人,觀摩了芯片的誕生歷程演示,接受了質量文化、創新教育與安全教育,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報效國家的使命感。
課程結束后,同學們在學習通“作業”和主題討論區分享了自己的收獲。趙同學寫到:“張海光老師對創新創意設備及機器人工藝的講解,讓我看到了科技與創新結合所產生的巨大能量,認識到創新并非遙不可及,而是基于對現有技術的深入理解和巧妙運用。”許同學表示:“創新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責任擔當——王興興校友用機器人登上春晚舞臺的背后,是‘讓中國智造驚艷世界’的信念。”
原標題:《上大推出夜間大思政課,探訪國家級實驗中心》
欄目編輯:陸梓華 圖片來源:上海大學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王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