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鄉村振興背景下冷鏈物流改善民生路徑研究”課題組(成員:蔣樂遙、金煜瑤、吳貞妮、成依語、張曦元)歷經數月調研,形成兼具學術深度與實踐價值的研究成果。團隊依托經濟學專業優勢,結合實證分析與田野調查,揭示冷鏈物流在城鄉民生改善中的核心作用,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創新思路。
一、多維研究框架:理論創新與實證支撐并重
作為全國首批聚焦“冷鏈物流民生效應”的大學生調研項目,團隊構建“三鏈作用理論模型”,從經濟鏈(農產品增值)、社會鏈(公共服務升級)、生態鏈(綠色物流)三維度解析冷鏈物流對鄉村振興的傳導機制。通過雙重差分模型(DID)對400個城市數據進行量化分析,發現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使鄉村振興指數顯著提升0.0043(P<0.01),其中農產品損耗率平均降低12%-15%(如香蕉損耗率從35%降至18%),為政策評估提供關鍵量化依據。
團隊深入上海閔行區匯中村、萬緯冷鏈等典型場景,開展深度訪談與問卷調研。在匯中村,通過與村支書、農戶及物流企業的對話,提煉“保底收購+冷鏈服務”“政企共建冷庫”等可復制模式;在萬緯冷鏈訪談中,企業高管認可團隊提出的“軟性政策支持”建議,即從“硬件補貼”轉向“運營獎勵”,推動行業從規模競爭向質量競爭轉型。
二、核心發現:冷鏈物流成為城鄉融合“新引擎”
(一)民生改善效應顯著
? 農民增收:冷鏈介入使藍莓、三文魚等農產品溢價率提升20%-30%,匯中村等試點區域農戶年收入平均增加15%以上;
? 消費升級:城市標準化食品(如低溫奶、烘焙產品)通過冷鏈網絡向農村滲透,農村居民對高品質生鮮的消費頻次提升40%;
? 應急保障:疫情期間,萬緯冷鏈等企業通過冷庫儲鮮與綠色運輸,保障超大城市食材供應穩定性,相關經驗被納入“城市應急物流標準”研究。
(二)城鄉冷鏈差異與破局路徑
團隊發現超大城市冷鏈效率優勢顯著(配送時效誤差≤2小時),但鄉村地區面臨“三難”——融資難(項目投資回收期長達8-10年)、需求散(單村日均冷鏈訂單不足50單)、人才缺(專業技術人員鄉村覆蓋率不足15%)。為此,提出“技術下沉”策略:推廣移動冷庫、村口冷鏈快遞柜等輕量化設備,研發低成本保溫包裝方案(如冰袋干冰組合技術使配送成本降低25%)。
三、政策諫言:從“設施覆蓋”到“生態構建”
基于調研成果,團隊向地方政府提出四大建議:
1. 培育市場主體:設立冷鏈物流專項基金,重點扶持“企業+合作社+農戶”共建模式,如匯中村“冷鏈設施共享平臺”已實現周邊3村資源整合;
2. 強化人才支撐:推動高校與企業共建“冷鏈技術實訓基地”,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已與美庫物流等企業達成合作,定向培養“冷鏈運維+數據分析”復合型人才;
3. 完善政策工具:建立冷鏈運營評估體系,將能耗效率、損耗率等指標納入政府補貼考核,避免“重建設輕運營”;
4. 促進產業融合:打造“冷鏈+電商+文旅”生態,如云南鮮花、山東蔬菜等產區通過冷鏈網絡拓展直播電商渠道,帶動農產品上行效率提升30%。
四、學生價值:學術實踐賦能鄉村振興
作為經濟學相關專業學生,團隊將計量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理論轉化為調研工具,首次運用熵值法構建“鄉村振興綜合指數”,涵蓋產業、生態、治理等24項指標。調研過程中,成員累計收集有效問卷481份,訪談行業專家、農戶及企業高管30余人次,形成10余萬字一手資料,相關成果獲物流領域專家朱鋼、鄉村振興專家沈建國聯名推薦,認為“為冷鏈物流與民生改善的關聯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范式”。
“從課堂到田野,我們見證了冷鏈物流從‘基礎設施’到‘民生剛需’的轉變。”團隊負責人蔣樂遙表示,未來計劃將研究成果轉化為“金融+冷鏈”解決方案,推動農村冷鏈設施資產證券化試點,為破解鄉村振興中的“最初一公里”難題貢獻青年智慧。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生團隊的調研成果正從學術報告走向實踐場景,其構建的“三鏈協同”模型與政策建議,為冷鏈物流如何“熔鑄民心”提供了可復制的解題思路,彰顯了高校學子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的責任與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