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11日訊4月11日,“魯醫健康說”系列健康知識發布會(春夏季傳染病防治知識主題)在濟南召開。
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楊光誠在發布會上介紹,蚊蟲叮咬大家都比較熟悉,叮咬以后皮膚會出現紅腫、瘙癢的丘疹或紅斑;但蜱蟲叮咬可能早期皮膚無明顯癥狀,后來可能出現紅斑、瘀點、瘀斑,嚴重時會形成水皰、硬結或潰瘍等。如果蜱蟲攜帶病原體,可能引起發熱、頭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癥狀。在我省需警惕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這種蜱傳疾病,如出現上述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春夏季節是蚊蟲、蜱蟲活躍的高峰期。日常防護方面,一是建議外出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減少皮膚暴露,有條件的可以在裸露皮膚上涂抹驅避劑。二是居家環境中需定期清理積水容器、疏通排水系統,從源頭減少蚊蟲孳生,同時安裝紗窗、使用蚊帳或電蚊拍等加強物理防護。三是前往公園、草叢、森林外出游玩時,可將褲腳扎入襪筒、佩戴帽子。攜帶寵物外出后需及時檢查其皮毛有無蜱蟲附著。戶外活動后需立即全面檢查身體,尤其注意耳后、腋窩、腹股溝等皮膚褶皺處有無蜱蟲隱藏。四是特殊人群如兒童、孕婦建議選擇濃度適中的專用趨避劑,避免直接接觸破損皮膚;過敏體質者應隨身攜帶抗過敏藥如抗組胺藥物。
被蚊蟲或蜱蟲叮咬后,需根據叮咬類型規范處理。蚊蟲叮咬后建議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患處,冰敷緩解瘙癢腫脹,避免抓撓以防感染。蜱蟲叮咬后切勿拍打、硬拔或火燒,使用尖頭鑷子緊貼皮膚夾住蜱蟲頭部,垂直緩慢拔出,避免口器殘留,隨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傷口。若蜱蟲深入皮膚或操作困難,應立即就醫。無論何種叮咬,若后續出現發熱、頭痛、環形紅斑、關節疼痛或叮咬部位紅腫潰爛等癥狀,需及時就醫并告知叮咬史。
同時,隨著天氣轉暖,戶外活動、外出旅游以及親友團聚增多,在親近大自然、親朋好友團聚的同時,我們要做好預防傳染病的相關準備。一是關注目的地的健康提示,提前做好相應準備,合理安排出行。二是落實好相關防護措施,比如科學佩戴口罩、勤洗手、不生食海鮮、防蚊蟲叮咬、不接觸可能染病動物和產品等,還要注意旅途中和聚餐時的飲食和飲水衛生,不接觸、烹食死禽和動物。三是做好自身健康監測。如果出現發熱、咳嗽、腹瀉等癥狀,應及時就醫,科學應對,確保旅途安全。
閃電新聞記者 李淼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