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夏萍
暮色初臨,鄭州市西元廣場西側疏導點的燈光次第亮起,鐵板魷魚的滋滋聲、糖炒栗子的焦香、手作飾品的叮當碰撞,交織成一首動人的市井交響曲。這是中原區城市管理局以改革智慧破解城市治理難題的生動注腳——通過“科學規劃、多元共治、柔性服務”三法并舉,把流動攤販請進來,讓“煙火氣”與城市文明共舞,打造城市治理新范式。
科學規劃:在規范與溫度間尋找平衡點
“疏導點的誕生,始于一場場街頭對話。”不同于簡單的劃地而治,中原區城市管理局深諳治城先問民之道。疏導點籌建初期,執法人員聯合辦事處、社區工作人員帶著問卷走進社區巷陌,將居民對便利生活的期待與攤販的生存訴求細細收集,運用“繡花功夫”般精細考量:既要避開交通要道保證安全,又要毗鄰生活區方便民生;既確保攤位間距符合要求,又預留應急通道保障秩序,最終選定閑置地塊打造疏導點。這種將民生溫度融入規范框架的治理智慧,讓疏導點在誕生之初就承載著雙份期待。
聯合辦事處現場調研選址
多元共治:構建城市治理共同體
在疏導點運營中,中原區創新引入“政企社聯動”模式,打破傳統管理壁壘。探索實施“1+N”管理模式,執法中隊與辦事處城管科組成聯合巡查組,社區網格員化身矛盾調解員,物業單位提供后勤保障,第三方專業團隊負責環境保潔與運營規范——多股力量如同精密咬合的齒輪,在每日18:00-22:00的“黃金時段”高效運轉。這種“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治理架構,既保證了管理專業性,又激發了社會參與活力,形成良性循環的治理生態。
了解群眾需求、征求意見
與第三運營方面對面溝通
聯合社區開展宣傳,吸納流動攤販入駐
柔性服務:讓管理既有力度更顯溫度
入駐攤販張先生感慨:“以前總擔心被驅趕,現在執法人員主動幫我辦健康證,心里踏實多了。”城管執法隊員手持的不再是罰單,而是辦證指南;巡查時不僅糾正違規,更主動幫攤販設計招牌、指導安裝油煙凈化裝置,“垃圾不落地,文明入人心”“規范經營承諾書”等特色宣傳品,成為疏導點獨特風景線。從健康證辦理的“一站式”指導,到垃圾分類的“手把手”教學,再到針對困難群體的租金減免政策,中原區用服務細節打消攤販顧慮。這種“管理即服務”的理念,讓疏導點成為觀察城市包容度的生動窗口。
疏導點現狀
執法人員指導瓶裝燃氣安全使用
如今,14個規范攤位如同14顆民生明珠,在夜鄭州的版圖上持續發亮。中原區城市管理局用實踐印證:城市治理既需要剛性約束的框架,更需要柔性服務的溫度。當霓虹燈與炊煙共同點亮夜空,鄭州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書寫著“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新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