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臺上,教授們意氣風發地傳授知識;實驗室里,年輕學者們挑燈夜戰做研究。這是人們眼中高校教師的常態。然而在光鮮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個觸目驚心的現實: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因過度勞累而英年早逝。
20254月初,高校圈子內又傳來了一個噩耗——一位年僅41歲的寧夏大學教授因突發疾病而意外離世,他就是青年學者李海波教授,年紀輕輕的他剛入選全球頂尖科學家榜單,正處于學術生涯的巔峰期,卻在此時意外離世,令人意外更令人惋惜!
李海波教授在19年被寧夏大學引進,作為優質人才,李海波教授獲得了最高標準的科研經費和安家補助。在科研工作中,李海波教授可謂是竭盡全力,為了順利推動課題和研究,李海波需要查閱300多份文獻,最忙的階段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而國家自然科學項目的基金要求極其嚴格,在李海波如此努力的情況下,這項課題研究最終還是修改了三十多個版本才成功申報。
41歲寧夏大學教授李海波去世,曾每天只睡5小時,履歷令人惋惜!
或許正是因為李海波教授對于科研的執著和拼勁兒,讓得以在年紀輕輕就收獲頗多,也為寧夏大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貢獻了巨大的力量,可也恰恰是因為這種執著和拼搏,讓他以犧牲休息、甚至是健康為代價,提前燃燒著自己年輕的生命。
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別說41歲的青年學者,即便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也未必能經受得住,哪怕短期內身體不出現問題,也必然會在長期健康中埋下嚴重的隱患,他的離去不是個案,近年來類似的悲劇不斷上演。
高校教育工作者光鮮亮麗的背后,曾幾何時是不為人知的壓力,只是隨著越來越多年輕教授的意外離世,這種以健康甚至生命為代價的科研拼搏也被隨之曝光。
真正令人惋惜的是,這些意外離世的年輕教授履歷都非常優秀,有人說若非這么拼,也不會這么優秀;但與此同時,一個人才的優秀,最大的價值體現在他能為科研和教育源源不斷的貢獻自己的力量,而若是生命的長度因為努力被打了折扣,這不僅僅是家庭的悲痛,更是高等教育的遺憾和人才的重大損失。
高校教師看似體面的工作背后,壓力重重:教學任務、科研指標、職稱評定、論文發表,這些硬性要求像一座座大山,壓得高校教育工作者們喘不過氣。白天上課備課,晚上做實驗寫論文,睡眠嚴重不足,這樣的作息成了常態。
而當因為過度勞累而意外離世的年輕教授越來越多,我們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么把我們的人才逼成了這個樣子?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才,而不是消耗人才
問題的根源在于制度設計,目前的考核機制過分強調短期業績,忽視了教師的身心健康。高校引進人才往往會簽署協議,如果不能達到協議要求的評價標準,就會被降薪甚至是解聘。
評價體系的畸形間接成了推波助瀾的推手,論文數量、項目經費、科研成果,這些冰冷的數字成了衡量教師價值的唯一標準,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許多教師不得不犧牲健康,甚至放棄正常的生活。
可生命不該成為學術的代價,一個教授從本科到博士的培養需要十幾年時間,從助教到教授又要十幾年積累,這樣的人才損失一個,對學術界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
追求卓越無可厚非,但不能以犧牲生命為代價。真正的學術創新需要健康的體魄和愉悅的心態作為支撐,高校也應該建立健康預警機制,定期監測教師的身心狀況。發現問題及時干預,不要等到悲劇發生才開始反思。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才,而不是消耗人才。只有讓教師們既有成就感又有幸福感,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質量。生命的價值不該被學術成就所掩蓋。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