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景圣
當特朗普政府高調開啟新一輪關稅戰時,他的支持者們或許還在幻想“讓中國埋單”,但現實毫不留情地打了他們的臉:付賬的不是別人,正是美國人自己。
近日,一張張美國消費者曬出的“關稅附加費”賬單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輿論狂潮。從幾美元到幾十美元不等,這些印著“Tariff Surcharge”(關稅附加費)的收據,成為特朗普“貿易保護主義”的真實代價證據。在政治口號的迷霧散去之后,美國人終于用錢包感受到了那個被反復否認的事實:關稅,歸根結底是一種變相稅收,收的不是外國,而是自己的民眾。
比如一張來自知名服裝品牌Fabletics的收據上,購買兒童夏裝的消費中,有超過10%的金額被劃入“關稅附加費”項下。不再藏著掖著,這家企業把特朗普施加的額外成本,原封不動地轉嫁給消費者。而在這之后,一張張類似賬單在X平臺上刷屏,美國網友們開啟了“線上對賬”,憤怒中帶著自嘲地曬出自己為特朗普關稅多掏的那幾塊、十幾塊錢。
這不再是高層經濟學理論的抽象分析,而是以每一筆消費的形式,落在了每個美國家庭的日常開支上。過去幾年,特朗普不斷重復“關稅是對外施壓的好工具”“中國在為關稅買單”,如今,美國人看著自己手中多出來的關稅附加費,只能苦笑著承認:是的,這鍋自己背。
然而,面對企業開始明確標注關稅成本,特朗普團隊依舊試圖用“國家安全”“經濟獨立”的幌子來掩蓋政策的真實意圖。但諷刺的是,像美光科技這樣的美國科技企業也公開表示,由于半導體設備不在豁免名單上,他們不得不向客戶額外收取關稅附加費。這意味著,就連美國制造也未能逃脫這場自己發動的經濟戰爭的反噬。
Quartz等美國媒體更揭示了冰山下的部分真相:已有44%的企業表示計劃將全部或部分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也就是說,今天你在服裝賬單上看到的是10%,明天你在電腦、洗衣機、汽車、甚至是牛奶和雞蛋的賬單上都將看到“關稅附加費”的身影。這不僅是一次經濟重構,更是一場生活成本的系統性升高。
那些曾經高喊“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MAGA支持者,如今成了被自己信仰背叛的群體。關稅的本意或許是保護本國制造業,但在全球產業鏈深度融合的今天,所謂“保護”早已變成了一種偽命題。當絕大多數美國企業的零部件、原材料、生產環節都與海外市場息息相關時,誰又能真正獨善其身?
關稅就像一把鈍刀,不夠鋒利,卻足以反復割裂一個國家的消費信心和經濟預期。企業不堪重負,不再自吞成本,而是選擇把這筆賬“攤在臺面上”——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的嚴重程度。供應鏈專家凱文·奧馬拉一針見血地指出:“零關稅和全球化支撐的低價消費模式正在崩塌。”
庫存耗盡后,價格將暴漲。這不是威脅,是經濟鐵律。而一旦通脹再次卷土重來,美聯儲將進退維谷,普通家庭則要面對的是信用卡賬單不斷上升的現實。這場由關稅點燃的多米諾骨牌,最終將砸中最弱勢的人群。
過去美國政治精英慣用“對華強硬”來贏得選票,如今這種“自殘式強硬”終于穿幫。而消費者的錢包成了最好的照妖鏡。當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標注關稅”的行列,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成本轉嫁終于變得可視化和量化。一切政客語言的謊言,都將在數字面前原形畢露。
甚至連加拿大網友都忍不住冷嘲熱諷:你們終于知道誰在付關稅了吧?是的,現在全球都看清楚了,特朗普所謂的“對外強硬”,不過是對內割韭菜;所謂“讓他國埋單”,不過是讓美國人先交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