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周五好。
又是一年春來到。
在每一個春天,人們總是抱著對萬物初生的盼望想要做出一些 「改變」 。
或是事業(yè)進階、或是更換賽道、或是與過去一切頗感不適的環(huán)境一刀兩斷。
因著有了想要改變的心,擺在面前的選擇變多,人也就容易格外煩惱了起來。
這種煩惱,與其說是因為面臨人生重大抉擇時的思考難度增加,不如說是因為「信念」的左右搖擺。
你似乎想辭職,又擔心找不到更好的;
你似乎想創(chuàng)業(yè),又擔心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你似乎想像自由職業(yè)者那樣過一種時間自主的生活,又擔心自己的個體實力還不足以在市場上獲得穩(wěn)定的收益···
這些隱隱約約的「想要」,和如影隨形的「擔心」并存。
最直接的結果是,你什么都不曾「真正相信」。
因為「不相信」,因為對于想要的未來并沒有明晰的「信念」,所以即便已經(jīng)花費了大量時間在考慮如何做出選擇,內心依然好似一團漿糊。
焦慮、迷茫、內耗隨之而來。
在這種情緒的裹挾下,你無法進入真正「理性判斷」的程序,更加不會有對目標「有效的執(zhí)行」。
人們常常把如此的情況歸結于「拖延」,卻忽略了「信念模糊」才是根源。
瀟灑姐曾在《命運有些隨機,但命運在揀選》中寫道,
「你會看到,真正是求仁得仁,你相信什么,你最終就得到了什么。我是指真正的相信。」
因為:
「當你真正相信的時候,你的認知會滲透進一切行為,行為會隨之改變,這就是執(zhí)行。」
如果我們都能明白如此的道理,看待人生的一切大事小情,都將換一個嶄新的維度。
就在上周末,針對大家普遍關心的「辭職做自由職業(yè)或創(chuàng)業(yè)」的話題,瀟灑姐專門發(fā)文作答。
她在文中提到了辭職情景中的常見誤區(qū),并給出了關于創(chuàng)業(yè)或做自由職業(yè)的幾點行動建議,十分適合想改變事業(yè)現(xiàn)狀的趁早星人閱讀。
但再精煉簡明的道理,都需要「信念」來執(zhí)行。
因為, 唯有真正的相信,才能送抵想要的遠方。
本周瀟灑專欄,就為你帶來瀟灑姐的最新短文《關于辭職做自由職業(yè)或創(chuàng)業(yè)》;
以及瀟灑姐寫于《寫下的愿望更容易實現(xiàn)》一書中的后記《命運有些隨機,但命運在揀選》。
一起來看。
《關于辭職做自由職業(yè)或創(chuàng)業(yè)》
王瀟
春天來了,天氣暖了,很多同學心思活絡開始考慮辭職做自由職業(yè)或者創(chuàng)業(yè)。
但如果辭職只是在改變可用時間的同時停止了收入,其實不能算是開始下一段的啟動。該不該辭職,要看是不是已經(jīng)具備了逃逸速度。
逃逸速度是脫離舊軌道進入新軌道的比喻,就像物體達到逃逸速度后能夠擺脫行星引力束縛進入更廣闊的空間一樣,人需要積累各種資源和能力去達到逃逸速度。資金儲備最為重要,最小啟動資金應該是現(xiàn)金X60% > 6個月硬成本,另外40%用于試錯和進攻,如果辭職,6個月內的新收入 > 舊收入,逃逸速度就實現(xiàn)了。
人通常認為需要一刀兩斷與過去割席才能譜寫新生活,于是意氣用事先辭職,但其實新生活是先于外部和物質變化在心中發(fā)生的。當人萌生逃離現(xiàn)有主業(yè)的沖動,就可以進入逃逸的籌備期。簡單說,不辭職但是開始認真籌備,最為安全有效。
如果主業(yè)之外每天能找到全神貫注的三小時去琢磨副業(yè),去思考圍繞自身的需求和產(chǎn)品和銷售這些要素,實際上是很足夠的。其實我們這些從自由職業(yè)到創(chuàng)業(yè)的人,每天能夠有全然投入的四五小時,已經(jīng)算很有產(chǎn)出了。反過來,如果你缺乏這種全身心投入的能力,更需要先刻意培養(yǎng),體驗了自驅的慣性,再進入自由職業(yè)。從原來主業(yè)的大船上起飛,需要一段跑道提速,這段跑道距離需要多長,才能給你足夠時間去達到逃逸,你要心里有數(shù)。
最難受的就是搖擺和受困,受不了舊軌道,但又找不到新的。那么現(xiàn)在就開始觀察新軌道,計算逃逸速度,測量跑道,專注籌備,是最好的方案。
想搞啥就直接開始搞,不等辭職。
無論辭不辭職,人都可以嘗試新游戲,因為上班是一種時間換錢的老游戲。
如果你辭職,只是過上了另一種時間換錢的生活,比如你是個設計師,之前是按月拿錢,現(xiàn)在自己接單子拿錢,本質上還是線性的時間換錢,那就還在老游戲里。
值得嘗試的副業(yè)應該可以把你帶入新游戲,包括版權、產(chǎn)品、代碼、口碑,再用上你睡覺以后依然運行的媒體。因為系統(tǒng)永不眠,媒體永不眠,副業(yè)可以實現(xiàn)那些可以自動化擴展的收入結構。簡單說,就是你要想辦法把你這個人之外的,或者從你身上剝離出來的智慧、產(chǎn)品、服務或者直接就是錢接入一個系統(tǒng),讓它運轉,在運轉中代替你實現(xiàn)價值。人們經(jīng)常把個過程叫做杠桿:它可以脫離你的勞動十倍百倍撬動出你投入的部分。
根據(jù)資源,你可以從幾種杠桿中選一個開始,早期可以是代碼或者媒體杠桿,你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出售技術、內容、產(chǎn)品;中期你可以使用人力杠桿,也就是招聘團隊來成為你的系統(tǒng),后期你可以使用資本杠桿也就是投資來把錢放入系統(tǒng)之中。實現(xiàn)了以上,就是進入了系統(tǒng)換錢的游戲。
到了以上階段,是否辭職已經(jīng)不是一個問題,因為你已經(jīng)逐步脫離了外部強加于你的時間控制,這里面當然有別的煩惱和壓力,但幾乎都是你主動選擇的了。做你想做的,就是自由。這樣的游戲會比較好玩,適合讓人長久地玩下去。
《命運有些隨機,但命運在揀選》
王瀟
“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
“命運給我什么,我就接受什么。”
一直以來,我不停地且反復地聽到以上兩種觀點:一種相信人生可以通過執(zhí)行計劃過得更好,理想生活里各部分都可以找方法達標;另一種認為這樣的人生太累太苦,如果沒有運氣與大勢,努力也是徒勞,不如走哪算哪,與世無爭。無論哪種,都有各自陣營,各有一套老生常談的方法論,以及分別可根據(jù)關鍵詞搜索到的不止十萬篇文章。
第一種的關鍵詞經(jīng)常叫作“自律”,第二種叫作“階層板結”。
好像還有第三種,在順境時意氣風發(fā)地相信第一種,一旦經(jīng)歷挫折又自動進入第二種,將信將疑,走走停停。
一開始,我很懵懂,但愿意選擇相信第一種,因為第一種讓人覺得能做點兒什么,畢竟日子在往前過,跑一段看看能到哪里也不錯,當然過程里充滿小失敗,但也有小成功,這些小成功讓我想繼續(xù)印證到底什么是讓愿望實現(xiàn)的規(guī)律。久而久之,我成了徹底的第一種人。
久而久之,通過觀察親朋好友,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現(xiàn)象——以10年為期,越是相信人生可以塑造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按各自理想模型抵達了新的人生,從肉身到格局,有的人簡直脫胎換骨;認同隨遇而安的人,也并沒有真的都維持在原狀,大多在全無準備的情況下被大手指派了新的角色。隨遇而安是美好愿望,但隨著境遇會取得的狀態(tài),不總是安寧,也有被動選擇的不情愿。時代奔騰像逆水行舟,人與事都不存在原地不動。
你會看到,真正是求仁得仁,你相信什么,你最終就得到了什么。我是指真正的相信。
當你真正相信的時候,你的認知會滲透進一切行為,行為會隨之改變,這就是執(zhí)行。當你執(zhí)行,你已在推動命運的齒輪,改變了它轉動的節(jié)奏;但當你目標明確,你已在給命運之車施以新的外力,也許最初是微小的,不易察覺的,但隨時間流逝,你最終改變了它的方向。
這本書,寫給那些依然相信的人,也寫給那些遇到阻礙和失敗后將信將疑的人。是的,我堅定地相信,人生當然可以計劃,愿望也可以漸次實現(xiàn),但絕不是只有“努力”“自律”和“時間管理”這么簡單;階層在人類生活中一直都存在,也一直在流動,但這本書所探討的事比如何做到階層向上流動要廣闊。
在過去的7年中,我將所有達成所愿的規(guī)律歸納為各種步驟,又把步驟制成表格。這些表格覆蓋各種人生場景,印刷在紙張上,變成了一個文創(chuàng)品牌。在這本書里,我寫了很多使用表格之前的準備工作,因為“努力”和“自律”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步驟,而“時間管理”則屬于另外一個步驟,所有步驟組成了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第一步和第二步,講非常必要的準備工作和認知儲備。進入步驟時的認知基礎相當關鍵,如果不懷著勇氣、好奇心和極大的熱情,不打算展開整個命運地圖向下俯瞰,不準備打通全部關卡,那么循著慣性轉動的努力和自律就沒有意義。很多人的問題,是直接把努力和自律理解成全部,戰(zhàn)術勤奮其實是一種隱蔽的懶惰。
即使當你認真讀過書里的每一個步驟并努力把方法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去的時候,你還是會常常問起那個永恒的問題:到底有沒有命運?我到底能改變命運到什么程度?
最終的命運,都指向肉體死亡,在那之前,你可能既無法像天才一樣扼住它的喉嚨,也無法全然接受它給你的一切。即使你曾想過隨遇而安,你也會抗拒一切里那些壞的部分。而既然最終的命運都是肉體的死亡,我們共同的敵人就不再是命運,是有限人生里意義缺失的虛無和對一成不變的厭倦。既然我們不能決定生死,生死就都不是大事,盡興活才是。
如果有命運,命運的面貌也許是一個擲骰子的考官。
命運有些隨機,但命運在揀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