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傳統能源資源大區到國家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從祖國邊疆末梢到“一帶一路”核心區、從傳統的農牧業大區到新興產業崛起之地……在廣袤的祖國西北邊陲,新疆正砥礪奮進、向新而行,鍛造潛力無限的發展新引擎,構筑暢聯歐亞的發展新優勢,書寫波瀾壯闊的發展新篇章。
宏觀著眼新疆,微觀服務新疆,中宏網新疆深入聚焦新疆各地在經濟、民生、文旅、生態等方面的發展成就,展現新疆各族人民團結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為大眾呈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新疆。
觀新疆·經濟,發展的脈搏在這片土地上強勁跳動。從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到新興產業的蓬勃興起,從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到創新驅動的深入推進,新疆憑借獨特的資源優勢和政策支持,以開放的姿態擁抱時代機遇,不斷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
觀新疆·民生,人民幸福是新疆發展的根本追求。一項項惠民政策如冬日暖陽,讓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描繪出一幅安居樂業的美好畫卷。
觀新疆·文旅,融合共進的旋律在此激昂奏響。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壯美的自然風光在這里交相輝映,獨特的民俗風情與現代的旅游服務相得益彰。新疆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也促進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融。
觀新疆·生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新疆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疆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堅守生態紅線,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
中宏網新疆4月11日電春日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莎車縣的萬畝巴旦木林迎來盛花期。粉白相間的花海之下,一條集種植、加工、文旅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正在逐漸凸顯經濟版圖。作為我國最大的巴旦木連片種植區,近年來,莎車縣通過“良種改良+智慧農業”雙輪驅動,不斷提升傳統作物經濟效益,巴旦木油、巴旦木乳、巴旦木馕等20余種深加工產品暢銷全國,帶動30萬群眾年均增收超2500元。這朵朵綻放的巴旦木花,不僅是自然饋贈的瑰寶,更是莎車人民用汗水澆灌的“致富花”“搖錢樹”。
在這粉白相間的花海之下,一條集種植、加工、文旅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正在逐漸凸顯經濟版圖。
因地制宜 小果子成就大產業
記者走進莎車縣阿熱勒鄉阿孜干巴格村的巴旦木種植園,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草木香氣。正值巴旦木花節,剛結束果樹修剪工作的果農們紛紛匯聚于此,共赴這場與“致富果”相關的盛會。“這巴旦木樹可是我們的致富法寶,不僅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還為咱家鄉生態添了彩。”莎車縣農戶阿力木江笑著說道,他的臉龐洋溢著對豐收的熱切期盼。目光所及之處,一排排整齊排列的巴旦木樹在陽光的照耀下蓬勃生長,繁茂的花朵如同一片繽紛的海洋,處處彰顯著生機與希望。
一排排整齊排列的巴旦木樹在陽光的照耀下蓬勃生長,處處彰顯著生機與希望。
51歲的果農阿不力孜·買買提在巴旦木花節這一天,身份不僅僅是前來觀賞節慶的游客,還是一位售賣特色農產品的攤主。他一邊熱情地招呼著顧客,一邊興奮地介紹說:“我們家主要以種植巴旦木為生,在農閑時期也會售賣一些特色農產品。去年我家10畝巴旦木樹迎來了不錯的收成,產量約1300公斤,帶來了3萬多元的收入。今年在縣里專業技術人員的悉心指導下,經過科學的修剪與施肥管理,預計產量能提升。”
阿孜干巴格村黨支部書記徐森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村272戶人家,幾乎家家種巴旦木,種植面積達1812畝。去年全村巴旦木畝產130公斤,總產值1100萬元,人均增收5000多元。巴旦木已然成為村民增收的核心支柱產業,農民參與積極性高漲,收入顯著提升。”比較獨特的是,莎車縣的巴旦木種植模式絕大多數采用糧林間作立體栽培,巴旦木果樹中間種小麥,小麥是當地農民的“糧袋子”,巴旦木則是農民們的“錢袋子”。既保證了當地糧食安全,也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
莎車縣塞米農副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現有的13種產品成功遠銷上海、天津、浙江等地,市場版圖不斷擴大。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從200平方米小作坊到2000平方米現代化加工廠,坐落于莎車縣阿熱勒鄉的莎車縣塞米農副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過六年蛻變,成為莎車縣特色林果業轉型升級的生動縮影。作為地區級龍頭合作社,該合作社已構建起“收購—研發—加工—銷售”產業鏈體系。2024年,該合作社收購加工巴旦木、核桃等果品3000余噸,帶動40余名當地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我們在烏魯木齊市、喀什地區、吐魯番市以及上海市等地初步構建起五大銷售基地,現有的13種產品成功遠銷上海、天津、浙江等地,市場版圖不斷擴大。”據合作社負責人木合塔爾·那迪爾介紹,未來將持續提升產品品質,加大對內地銷售市場的開拓力度,進一步提升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
近年來,莎車縣以“一粒果”撬動“大產業”,建成全球最大的巴旦木種質資源庫,精心培育出紙皮巴旦木、雙果巴旦木等76個特色品種,為巴旦木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筑牢了堅實的基因根基。在產業發展模式上,該縣積極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充分發揮企業的市場優勢、合作社的組織優勢以及農戶的生產優勢,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傳統林果業真正實現“資源變資產、葉子變票子”的綠色發展之路。截至目前,全縣特色林果產業合作社已達83家,其中巴旦木合作社就有58家,充分展現了巴旦木產業在當地林果業中的主導地位。同時,林果精深加工企業有20家,其中巴旦木精深加工企業占14家。
為打破銷售瓶頸,莎車縣組織企業和合作社參加各類展銷會。
政府助力 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莎車縣種植巴旦木有1300多年歷史,規模化種植也有近30年的歷史,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巴旦木生長提供了絕佳環境。近年來,該縣將巴旦木產業確立為特色林果主導產業,通過系統規劃、政策引導與全方位支持等多個維度精準施策,推動巴旦木產業全鏈條升級,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在資金支持方面,莎車縣積極整合資源,充分利用援疆資金、銜接資金等,為巴旦木產業發展筑牢根基。莎車縣林果局相關負責人說:“為夯實巴旦木產業發展基礎,我們在資金使用上精準發力。一方面對巴旦木放蜂授粉、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給予補助,同時大力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推廣,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將巴旦木納入農業保險覆蓋范圍,有效降低了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給農戶和企業帶來的風險,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在種植補貼政策上,當地政府多措并舉,不僅將巴旦木整修修剪、病蟲害防治、嫁接改優等管理環節納入到戶幫扶項目,對符合管理要求的農戶發放補貼,直接激勵農戶精細化管理;還大力支持示范園建設項目,由合作社和企業統一管理,提升標準化管理水平,發揮示范帶動效應,引領周邊農戶科學種植;對于村集體建設巴旦木密植園,符合要求的給予每畝1200元的一次性補貼。這些補貼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群眾種植和管理巴旦木的積極性,有力推動了巴旦木畝均產量逐年提升。
技術支持是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提升農戶的種植管理水平,莎車縣林業和草原局圍繞巴旦木生長周期,精心組織技術培訓。在關鍵時期,通過集中授課、現場指導等方式,為各鄉鎮技術人員開展系統性培訓,并制定《巴旦木生產管理栽培月歷》,為種植戶提供全年精細化管理指南。同時,組建專業指導組常態化深入鄉鎮、村和果園,開展實地培訓,及時解決種植過程中的技術難題。
莎車縣恰熱克鎮薩依吐格曼村村民阿布力米提·賽買爾感慨道:“政府不僅提供補貼,還有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指導,巴旦木的產量越來越高,銷路也越來越好。”
為打破銷售瓶頸,莎車縣還充分借助上海援疆的資源優勢,積極利用疆內外農產品交易會、832平臺等,大力推介巴旦木特色產品。每年組織企業和合作社參加各類展銷會20余場次,參展企業達150家(次),讓莎車巴旦木走出新疆,走向全國市場。
此外,當地投入3000多萬元建設的巴旦木產業園,打造集科研、展示、交易、加工、倉儲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平臺,進一步完善產業生態。如今,莎車縣已成功構建起涵蓋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研發、文化旅游的巴旦木全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科技助力 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在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國家戰略背景下,科技正成為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在莎車縣恰熱克鎮協海爾買里村的示范園,果園噴霧多功能系統正在作業。今年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研發任務專項《巴旦木良種選育與高效生產及貯藏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之課題二《巴旦木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在莎車縣怡熱克鎮協海爾買里村正式啟動。該項目由新疆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牽頭,聯合當地政府及科研單位,通過創新技術應用與科學管理,推動巴旦木產業向綠色、高效、可持續方向發展。
《巴旦木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項目負責人、新疆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曾斌教授講解相關技術。
“該系統依托高空高壓噴霧設備,通過智能化控制,實現對果園溫濕度的精準調控,為巴旦木生長營造出最適宜的‘小氣候’環境。在花期,系統通過增加空氣濕度,有效提升花粉傳播效率,提高授粉成功率;一旦收到倒春寒預警,系統可迅速切換至抗凍劑噴灑模式,為果樹提供雙重保護。此外,在葉面肥噴施階段,系統能夠根據果樹不同生長周期的需求,精準補給營養,顯著提高果實產量。在夏季高溫時段,噴霧系統還能通過水霧蒸發降溫,緩解果樹熱應激,確保其正常生理活動。”據項目負責人、新疆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曾斌教授介紹,目前實驗數據顯示,該系統可有效延遲花朵綻放,預防倒春寒,且晚開的花朵花粉量較正常花朵更為豐富。
項目組工作人員對試驗田花朵花粉量進行比較。
在綠色種植方面,項目示范區內的綠色水肥配制基地采用優質有機質、復合微生物菌劑及科學配比的氮磷鉀元素,制成高效水溶肥。這種新型肥料不僅能為巴旦木提供全面均衡的營養,還能改善土壤微生態環境,增強根系活力,從而顯著提升果實產量和品質。通過滴灌或葉面噴施技術,水肥利用率大幅提高,同時減少了傳統施肥對環境的污染,實現了循環農業與資源高效利用的目標。
此外,項目組研發的植物抗凍劑成為巴旦木抵御“倒春寒”的利器。該制劑以磷酸二氫鉀、葡萄糖、氨基酸等為原料,在低溫來臨前噴施可降低細胞冰點,增強樹體抗寒能力,有效避免凍害損失。
項目負責人、新疆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曾斌教授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三年內,將巴達木畝產提高20%以上,優質果率提升至90%,通過科技創新助力新疆特色林果業品牌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莎車縣持續加大科技投入,不僅在種植環節引入先進技術,還積極與科研院校合作,開展巴達木品種改良、高效栽培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產業+”融合 拓展發展新空間
三月的新疆莎車縣,昆侖山北麓的萬畝巴旦木花競相綻放。借巴旦木花“東風”,莎車縣舉辦的文化旅游暨巴旦木花節已成為當地春日盛事。活動期間,各地巴旦木種植園里文藝演出精彩紛呈,農民畫展別具匠心,特色美食令人垂涎,手工藝品展琳瑯滿目,吸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共赴這場春日之約,據統計,巴旦木花節和清明小長假期間,莎車縣接待游客達6萬余人次。
2025年巴旦木花節和清明小長假期間,莎車縣接待游客達6萬余人次。
近年來,莎車縣充分發揮旅游業的引擎帶動作用,采用“旅游業+”融合發展模式,借巴旦木花“做文章”,發掘保護葉爾羌河流域軸線自然風光帶旅游資源,形成了以旅游觀光業、養蜂業、林果業為主的“賞花經濟+特色產業”全鏈條發展體系。
莎車縣樂義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內,工人們正忙著封裝最新一批巴旦木花蜜。“花期是采蜜的黃金期,也是銷售旺季。”合作社負責人劉惠文告訴記者,在莎車縣產業扶持政策的持續助力下,合作社現已形成包含巴旦木花蜜、蜂膠、蜂王漿等十余個特色產品的完整產業鏈,年銷售額近600萬元。
莎車縣樂義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內,工人們正忙著封裝最新一批巴旦木花蜜。
“多年來,當地政府的多項補貼政策為合作社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這也是合作社快速發展的關鍵支撐。”劉惠文表示。根據莎車縣特色農業扶持政策,合作社可享受三重補貼:每箱60元的蜜蜂授粉補貼、最高20萬元的年度包裝補貼以及展會參展補貼。僅2024年,該社就借助政策支持參加了18場專業展會,品牌影響力提升顯著。目前,該合作社已發展成為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企業,不僅帶動43戶農戶實現穩定增收,更通過上海等援疆銷售渠道,將新疆優質蜂產品推向全國市場。
在巴旦木果實精深加工領域,莎車縣借產業援疆之勢,積極引進和培育加工企業。在莎車縣小蜂農業創新發展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產線上,一瓶瓶巴旦木油、一袋袋巴旦木果蔬粉正源源不斷生產完成,這些高附加值產品即將通過全國銷售網絡進入千家萬戶。近年來,借助上海對口援疆的東風,該公司依托本地特色資源,成功建立“研發-收購-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模式。2024年,該企業借助上海合作企業覆蓋全國的6000余家銷售終端,同步開展“線上云銷售”,實現年營業收入突破1000萬元。目前,該企業已帶動當地200余戶種植戶實現增收,人均月收入2500元。
多年來,莎車縣積極踐行產業發展新路徑,扎實落實托市收購政策,全力塑造“莎車巴旦木”品牌。同時充分發揮旅游業的帶動效應,積極探索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開辟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多元化發展道路。隨著巴旦木產業效益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村民也自愿加入巴旦木種植隊伍,使巴旦木正在變成了農民的“致富果”。(記者 魏金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