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也冒出一些聲音:
“今年花開得這么好,全靠老天‘幫襯’!”
真相是這樣嗎?
今妹走遍柳州開花路線
終于找到這份浪漫的背后
最真實的柳州底色——
他在“工業藍“里埋下“浪漫粉”
72歲的原柳州市園林局總工程師張世良
總愛撫摸樹皮上斑駁的紋路
這些見證他青春的洋紫荊
每一株都藏著故事
1984年,張世良出差時
第一次撞見盛放的洋紫荊
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種不同于桃花、櫻花的視覺沖擊力
像極了柳州人骨子里的熾烈
他翻遍資料發現
早在1930年代
洋紫荊就已在大龍潭一帶扎根
卻始終藏在“深閨”
未被用作園林景觀樹進行培育
“工業城市也能有詩意!”
這個念頭讓他在各種會議上據理力爭
在苗圃里蹲守育苗
圖為1995年張世良繪制的江濱公園二期工程規劃圖。該工程在建設中引入了洋紫荊,竣工后獲評廣西優秀城市詳細規劃設計一等獎,這是柳州市首次獲此殊榮。
受訪者供圖
10年后,終于迎來轉機
1993年,洋紫荊開始作為行道樹
在文惠路種下第一排樹苗
隨后是彎塘路、江濱公園、三中路……
張世良特意選了
“先落葉后開花”的本地苗
(柳州如今的洋紫荊
幾乎都是文惠路一帶樹種的后代)
他踩著泥濘監督每一棵樹苗的間距
在圖紙上畫下的不僅是行道樹
更是給城市的一封情書
4月6日,市民在文惠路洋紫荊樹下拍照。
今報記者袁巧玲 攝
如今的文惠路,洋紫荊如期綻放,美不勝收。
今報記者袁巧玲 攝
彎塘路上,洋紫荊的花朵與旁邊其他樹的枝葉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
今報記者袁巧玲
當“鋼筋鐵骨”開出“創新之花”
洋紫荊的扎根史
就是柳州人的“不認命”史
苗木不夠?自己建苗圃培育
淘汰不適應柳州氣候的花株
精選粉花種,像打磨汽車零件般
雕琢每一株花樹
花期太短?
用“點線面”布局讓浪漫蔓延
工廠圍墻外、城市立交橋下、老舊社區間……
柳州人用了32年
硬是把一座“藍調工業城”
改造成“中國紫荊花之城”
這股“實干勁”
藏在五菱從“鄉村微面”到“國民神車”的轉型里
藏在螺螄粉從街頭小吃到 “百億產業” 的蝶變中
更在園林工人年復一年修剪枝椏的專注里
當別人說“花期靠天”
柳州人偏要“逆天改命”!
當張世良們種下第一棵洋紫荊樹苗時
他們未必想到會成就今日盛景
▼ 點擊查看美景 ▼
但柳州人始終相信:
幸福不是靠天賞飯
而是把每顆種子埋進土里
用汗水澆灌出花開
就像洋紫荊先落葉后開花的倔強
柳州人總能在褪去舊貌中
孕育新生!
一座城的“花色突圍”
如今的柳州
洋紫荊花海刷爆社交平臺
看似違和的“工業藍”與“浪漫粉”
在柳州人手中成了最和諧的配色
前者是腳踏實地的筋骨
后者是心懷熱愛的靈魂
粉色云霞之下
是中國工業城市最動人的轉型密碼:
不是放棄硬核底色
而是在鋼鐵叢林里種下希望
不是等待機遇降臨
而是把每個“不可能”變成“一定能”!
因此,當你為柳州的花海驚嘆時
看到的不僅是30萬株洋紫荊的盛放
更是柳州人用32年光陰書寫的實干傳奇
當一座城的奮斗有了顏色
連鋼筋都會開花
這,才是柳州最動人的“花色”!
策劃|陳 楓
文案|袁巧玲
版式|莫洪豆
攝影|何俊濤
值班編輯 | 盧方詩
值班主任 | 陳建春
總值班 | 朱凌云
快!花正好!柳州五星級洋紫荊打卡點大全出爐
柳州,不止粉上熱搜!
柳州水上音樂噴泉、龍潭公園,傳來新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