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棗莊某小學的教室里,張老師正在跟同學們講:"男生生殖器官叫陰莖,女生的是陰道。"臺下的孩子們從最初的竊笑變得專注,眼神逐漸清澈。這段被3000萬網友圍觀的課堂實錄,像一束強光刺破了籠罩在性教育之上的厚重陰霾。
一、被"靜音"的必修課
在多數80、90后的記憶里,"生理衛生課"總伴隨著尷尬的咳嗽與倉促的翻頁。某地小學曾做過調查,92%的家長從未與孩子討論過生殖器官正確名稱,65%的教師承認會跳過課本中"敏感章節"。這種集體沉默的代價觸目驚心: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數據顯示,2022年曝光的兒童性侵案中,87%的受害兒童因羞于啟齒而延誤報案。
性教育的缺失造就了荒誕的認知悖論:孩子們能熟練背誦《三字經》卻不知身體部位學名,青少年沉迷網絡色情卻對避孕知識一無所知。這種知識斷層不僅關乎安全防護,更影響著整個社會對身體的正確認知。
二、一堂課的破冰之旅
張老師的教案堪稱性教育范本:她用"內衣覆蓋區域"界定隱私部位,將醫學名詞轉化為具象認知;通過"不讓告訴父母的秘密都是危險信號"建立預警機制;把法律條文轉化為"傷害別人會犯法"的兒童語言。這種科學而溫暖的表達方式,讓性教育擺脫了傳統說教的冰冷面孔。
課堂實錄中一個細節令人動容:當有學生小聲重復"陰道"時,張老師立即肯定:"對,就像說眼睛鼻子一樣自然。"這種正強化訓練正在重塑孩子們的認知框架,將原本蒙著禁忌面紗的身體部位,還原為客觀存在的生理器官。
三、性教育是成長的疫苗
性教育本質上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在荷蘭,4歲兒童就開始接觸基礎性教育繪本;日本小學通過"生命誕生"主題課培養對身體的敬畏。這些國家的經驗表明,早期性教育不僅不會誘發早熟,反而能建立健康的身心邊界。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指出,6-12歲正是建立"勤奮對自卑"心理品質的關鍵期。當孩子們學會用科學詞匯描述身體,他們獲得的不僅是自我保護能力,更是對生命的尊重與對自我的悅納。這種教育,應該像接種疫苗一樣成為成長必需。
那位棗莊教師在教室里向學生們講解"陰莖""陰道"時,她講解的不僅是兩個生物學名詞,更是對生命尊嚴的鄭重注解。性教育從不是洪水猛獸,當我們在課堂上正視身體、科學講解時,實際上是在為孩子構筑一道守護純真的精神鎧甲。這堂引發全網共鳴的性教育課提醒我們:真正的文明,始于對身體的正視與尊重。
以下為張老師課堂內容的梳理↓
今天班會課的主題是一個較為嚴肅但可能讓你感覺不好意思的話題——性教育。
天氣越來越熱了,一些同學開始穿有些暴露的衣服,比如大領口、超短裙。如果你反駁我說這件衣服好看,我不否定你的審美,但是你可能對“隱私部位”不太了解。
首先為什么會有男生和女生的區別?因為男生和女生的某些器官不一樣,這些部位就是我們的隱私部位,比如身上內衣、內褲能蓋住的地方。這些隱私部位是不準其他人觸碰的,我們也不要去觸碰其他同學的這些部位。
這些隱私部位有它們的學名,也就是能跟醫生、家長正確溝通的名字,男生的生殖器官叫“陰莖”,女生的叫“陰道”。為什么要把這個學名講給大家聽,因為我們長時間不好意思提及,導致很多同學即使受了欺負也不好意思跟大人表達清楚,使家長也輕視了這個問題。
那么這些部位誰可以看?只有正規醫院的醫生能看。像鄰居、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他們如果說“我跟你玩個游戲,不要跟別人說”,這是不行的。只要是不讓你跟爸爸媽媽說的事情,都不行。
我們每個器官都有它該有的用處,眼睛能看,鼻子能聞,隱私部位也是。你要保護好它,勤清洗、換內衣,不能讓別人碰。同樣,你也不要傷害別人,不然你就犯法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