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設為標,獲取AI深度洞察)
全文 7,000字 | 閱讀約32分鐘
(4月10日,
OpenAI 首席產品官 Kevin Weil 接受采訪)
GPT 又升級了,一代比一代便宜,一代比一代強。
但你那邊,AI 項目還卡在第三輪立項評審會上。
模型已經從 o1 到 o3 mini,性能翻倍、價格減半。
但你這邊,預算還沒批、人還沒招完、PPT 還在“第六稿討論中”。
這不是玩笑,而是 2025 年我們看到很多合作公司的真實場面。
這不是差距,而是節奏崩塌。
從 ChatGPT 到 Sora,從代碼生成到多模態操作,AI 正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刷新一切可能。
OpenAI 首席產品官 Kevin Weil 說得非常直接:
“我們內部模型每兩三個月就躍遷一次,能力變化足以推翻原有產品邏輯。”
但大多數組織,依然按舊節奏辦事:
他們還在遵循傳統路徑:
開會立項、招人排期、年底復盤——結果,你還在畫圖規劃 AI,那邊已經上線迭代四輪。
真正的問題不是“你有沒有部署 AI”,而是:
你有沒有意識到:公司節奏,才是 AI 落地的第一瓶頸。
Kevin 的判斷也一樣鋒利:
“AI 產品開發的范式已變,公司如果不變,落差只會越來越大。”
所以這篇文章,不是來講 GPT 多強。
而是來直面一個更現實的問題:
當 AI 兩月一代,你的公司,準備好了嗎?
一、OpenAI 為什么快?組織也是產品
流程不是障礙,組織節奏才決定產品上線速度。
Kevin Weil 曾在 Twitter、Instagram、Facebook 這些大廠帶過團隊,但他坦言,在 OpenAI 工作的節奏,是他從未經歷過的“另一種時間維度”。
為什么 OpenAI 可以快得如此“變態”?不僅是因為他們有全球最強的模型,更因為他們做對了一件關鍵的事:他們把“組織”,當作產品的一部分來設計。
在傳統互聯網公司,產品節奏遵循一套熟悉流程:立項、設計、開發、驗收、上線,周期清晰,節點明確。 但在 OpenAI,這套流程幾乎失效。Kevin 表示:“模型每兩三個月能力就變一次,如果我們按傳統方式組織,永遠交付不出一個能匹配模型能力的產品。”
于是,OpenAI 的組織邏輯發生了根本改變:不是“從上到下審批”,而是“從問題出發,小團隊直接先干”。
ChatGPT 就是典型案例:它的第一版,并非源于長時間的戰略規劃,而是研究員做出的一個 demo,迅速被轉化為用戶可用的界面,扔到真實場景里去測試反應——然后根據用戶行為迭代打磨,逐步演化為今天的現象級產品。
Sora 也是如此。盡管外界認為它是 AI 視頻生成的重大突破,但在 OpenAI 內部,它不過是一個被允許“快速跑起來”的研究原型。不是等待 CTO 拍板、不是上會三輪審批,而是“先做出來,再試試看有沒有用”。
Kevin 強調一個理念:Iterative Deployment(迭代式公共部署)——模型能力不是靠計劃寫出來的,而是靠部署出來、用出來、錯出來的。 沒有真實用戶反饋,就沒有真正的產品感知。
反觀國內,大多數企業在AI上的“節奏感”依然屬于 PPT 層面。
立項開會,排期排表,流程走得齊全,但半年后上線的功能已經被下一代模型“版本吊打”。產品還沒上線,能力窗口已經關閉。
我們看到大量企業 AI 項目陷入困境的共同點是:
要求“先論證再試錯”,但 AI 的不確定性根本無法論證;
要求“能力穩定后再上線”,但模型本身就沒有穩定版本;
要求“組織全員培訓完再動”,但市場不等你培訓完。
OpenAI 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本質邏輯:
技術不再是可控變量,組織必須成為自適應系統。
當模型能力成為浮動因素時,你的組織還保持“瀑布式流程”,就等于用上世紀的工具修理超音速的引擎。
OpenAI 快,不是因為他們有更多人,而是他們讓每個小團隊都能快速響應模型變化,讓組織成為“AI 產品的一部分”。
真正能落地 AI 的,不是資源最多的企業,而是節奏最靈活的組織。
二、模型飛奔,產品邏輯原地踏步
模型每兩月升級一次,你的產品設計還在走年度路線圖。
Kevin Weil 提到一個對傳統產品人“認知爆破級”的現實:
“在傳統軟件領域,一項基礎技術可能每年迭代一次,性能提升10%。但在 AI 領域,每兩個月模型能力就發生一次質變,它直接打破了我們對產品構建邏輯的原始認知。”
過去,你可以依據確定性的“功能棧”來定義產品邊界,比如按鈕 A 一定觸發行為 B,接口 X 一定返回結構 Y。
但現在,一個 GPT 模型在 3 月時還做不到的事情,在 5 月的版本里可能已經有 95% 的準確率。
你還敢用“半年版本計劃”去設計一個產品嗎?
Kevin 舉了一個經典的例子:
GPT 在文本寫作場景中可能只有 60% 的可靠性,這就意味著產品設計者需要在前端加上“冗余機制”來規避錯誤,比如給出多個選擇、引導用戶校驗,甚至允許反悔。
而在編程代碼生成場景中,GPT 準確率已經超過 95%,很多產品可以直接部署產出,少量人工補全即可。
同一個模型,在不同任務上的能力邊界完全不同。
這帶來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
產品設計的出發點,不再是你想提供什么功能,而是模型在該能力上的可靠性有多高。
也就是說,不是用戶需求驅動功能,而是模型能力決定結構。
這是一種顛覆傳統的思維方式——我們正在從“前向構建”變成“后向適配”:
以前是:我們設想產品該長什么樣,然后讓技術去實現;
現在是:模型能做到什么,我們圍繞它構建匹配機制。
Kevin 用一句話概括這種邏輯:
“如果你不根據模型能力變化去設計產品,產品上線那一刻就已經落后。”
這對企業提出了全新挑戰:
你的架構,能不能“適應模型能力的浮動”?
你的產品團隊,是“預設功能組”,還是“響應能力波動”的系統建構者?
我們看到 GPT 的發布節奏從 GPT-3.5 到 GPT-4.5,再到 o1、o2、o3 mini,一路狂奔;
國內的 DeepSeek 也不遑多讓,從 DeepSeek-MOE 到 DeepSeek-Coder,一路刷新榜單。
但很多企業還停留在:功能文檔還沒寫完,模型能力已經進化了兩輪。
你會發現一個殘酷現象:
技術在不斷推翻產品假設,而你的組織卻還在推著舊地圖找路。
未來的產品結構,要有能力容納“模型不穩定性”——
比如你需要設計一個系統,能在模型回答不確定時主動交給人工;
你需要允許系統內出現多種答案共存,并用輔助模型對其排序;
你甚至要在流程里設計“可信度評分”,讓用戶自己判斷是否信任結果。
這不是某種高級玩法,而是 AI 時代的基本功。
Kevin 所說的,是一種新的產品思維:浮動能力驅動的系統構建。
它要求產品架構本身要足夠柔性,能夠隨著模型能力進化而動態調整。
而中國許多企業還沉迷于“功能池思維”:“我能不能上五個功能,壓死對手?”
殊不知,功能堆砌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拼的是誰能“最優適配模型能力的變化節奏”。
如果你還在用舊時代的產品邏輯去定義 AI 產品,
那等你上線那天,不是勝利,而是錯過。
三、產品經理的升級:從 PRD 到評測
傳統需求文檔無法適配模型不確定性,評測才是新的語言。
在傳統產品開發中,產品經理的主要任務是畫流程圖、寫 PRD、定義功能清單。 流程邏輯清晰、功能邊界明確,交給工程師照圖施工即可。
但在 AI 時代,這套邏輯正在迅速失效。
Kevin Weil 提出一個關鍵觀點:
“未來產品經理的第一能力,是寫評測(evals),而不是寫 PRD。”
因為大模型不是規則系統,而是概率系統。
它處理的是開放式的人類語言輸入,響應方式不再可控、穩定和線性。
你無法像傳統軟件那樣靠“需求文檔”封住模型邊界,必須依靠系統性評測機制,來定義模型是否“足夠好”以支撐一個產品功能上線。
評測(eval)系統的本質,是一套連續出題、觀察反饋、迭代打磨的閉環過程。
它像是模型能力的“驗收儀式”,同時也是產品邏輯的“能力訓練營”。
比如 ChatGPT 最近上線的 Deep Research 功能,能夠圍繞一個復雜問題,在30分鐘內完成資料抓取、結構整理與文本生成。
這一能力的背后,不是簡單地調了一個模型,而是產品團隊與研究團隊聯合設定的一整套場景評測機制:
它能否找到一手資料?
信息是否來源可溯?
內容結構是否合理?
能否回答跨領域、多步驟的問題?
這些問題并非“驗證”模型,而是幫助產品團隊明確“能用在什么場景、不能在哪些場景失誤”。
Kevin 說得很清楚:
“我們不會因為模型感覺還不錯就上線一個功能,必須看它在評測體系下的表現是否穩定。”
這句話打中了一個關鍵盲區:
AI 產品經理的任務,不是定義功能,而是定義“能力的邊界”。
你不是在管“功能列表”,而是在構建一個能力適配系統。
這對中國的產品經理而言,是一項認知遷移。
很多文檔寫得極其細致,卻忽視了模型的實際表現差異;
很多項目功能上線后出現混亂,根源不是模型能力弱,而是沒有先建立任務級評測和容錯機制。
我們甚至可以說:
評測系統是 AI 產品團隊中,將“技術能力”與“用戶價值”粘合在一起的唯一橋梁。
從某種意義上講,寫評測,就是 AI 時代產品經理的“代碼”。
你也許不寫代碼,但你在告訴模型——
“這是我希望你擅長的任務區域, 這是我允許你出錯的限度, 這是我衡量你上線資格的標準。”
未來,真正優秀的 AI 產品團隊,必須具備以下三個能力:
擁有一套覆蓋目標場景的系統性評測體系;
通過持續評測,跟蹤模型能力的演進方向;
能將評測結果快速反哺到產品結構與交互中。
如果沒有這些能力,
你寫得再多的 PRD,也不過是在技術洪流中畫出一張即將被沖刷的舊地圖。
四、人模協作,重塑組織機制
未來的組織不是分工制,而是“人 + 模型”的協奏體。

在 OpenAI,組織協作的邏輯早已不是“部門-匯報線-職責邊界”的金字塔結構,而是一種更具彈性、更具適應性的協奏機制:
“人 + 模型 + 工具”共同組成產出單元,每個個體都像是“帶著模型的組合體”。
Kevin Weil 描述過一個很典型的場景:
OpenAI 的首席人力官(Chief People Officer)在面對一個內部人才管理問題時,沒有發起會議、拉團隊討論,而是自己調用 GPT 和內部工具快速搭建了一個原型系統,驗證假設,測試可行性。
這個過程,不依賴技術部,不依賴產品部,也不需要流程審批。
她和模型組成了一個“人機原型小組”,幾天就完成了傳統流程幾周才能完成的任務。
另一個場景:產品經理直接使用 GPT + Cursor + Copilot,快速 vibe coding 出 demo,
只需要一點點前端支持,就能做出可交互的早期原型。
這不再是“寫需求—交設計—等開發”的老節奏,而是“和模型共創—直接迭代—試錯上線”的新協作范式。
Kevin 說:
未來的產品團隊,每一個成員都是‘帶模型的人’。 每個人都不再是孤立的角色,而是一個‘模型接口 + 任務感知 +快速試錯’的微型產出單元。
這在組織結構上的含義非常深遠:
技術不再是單獨一個部門,而是人人都能調動的“生產力協作體”;
AI 模型不再是支撐工具,而是與你并肩共創的“搭檔”;
流程不是走完就算,而是根據模型能力實時調整的“適應機制”。
這也是為什么 OpenAI 從不強調組織規模,更強調組織響應力。
Kevin 特別提出,他堅持將 PM 團隊規模控制在約 25 人,因為組織越小,協作越快,模型介入越深。
反觀很多中國企業,在談到 AI 落地時,還在糾結“要不要設個 AI 部門”“要不要招個懂算法的”。
但事實是:AI 時代組織的關鍵,不是“誰懂AI”,而是“每個人是否能與AI協作”。
不是“懂模型的人更強”,而是“能激發模型價值的人更快”。
在過去,組織是“人-人”協作單元,靠制度、流程、職能劃分來驅動效率;
在今天,組織正在變成“人-模”協作系統,依賴的是人類意圖 + 模型能力 + 工具鏈組合的實時產出能力。
你不需要招一個完美的 AI 工程師團隊,也不需要每個人都會訓練模型。 你需要的是一個內部文化:
每個員工都能像調用 Excel 一樣調用模型;
每個小組都能快速拉通數據、原型、反饋流程;
每個決策都能基于“人類經驗 + 模型推演”共識達成。
組織不是為了“用 AI”,而是要“變成適合與 AI 協作的結構”。
當 GPT 能寫文檔、生成代碼、找資料、測評結果,你還在層層審批、分工明確?
你不是在“用 AI 提效”,你是在把 AI 關進會議室。
真正領先的組織不是多了模型,而是少了阻力。
五、上線不等于完美,部署就是試錯
上線不是為了交付,而是為了獲得下一輪反饋。
在大多數企業里,新功能要上線,通常得經歷三輪評審、兩輪驗收、一次全員測試。 而在 OpenAI,Kevin Weil 更看重的從來不是“完美上線”,而是“快速上線,然后持續試錯”。
他說得很坦率:“模型能力每天都在變,我們不可能等它100%成熟后再發布。我們必須在真實環境中快速部署,才能真正知道用戶需要什么,模型能做到什么。”
這正是 ChatGPT 爆紅的底層邏輯。它的早期版本并不完美,甚至功能極其有限——但它上線了,開放給全球數億用戶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斷進化。
今天你看到的 ChatGPT,已經是經歷了無數次真實交互 + 系統性評測 + 用戶行為反饋之后的產物。
OpenAI 的產品節奏邏輯很清晰:
先放出去,再收數據,快速改;不是“想好再做”,而是“邊做邊明白”。
這種“以部署促能力”的方式,本質上是將產品、模型和組織融合為一體的迭代機制。
部署不再是終點,而是“下一輪理解用戶 + 驅動模型演進”的起點。
反觀許多國內企業團隊,模型已經準備好了,功能也測完了,用戶調研也反饋了,但就是遲遲不敢上線。 ——怕出錯、怕 Bug、怕被客戶吐槽,更怕“AI 不準”影響品牌。
這種普遍存在的“上線懼怕癥”,正在悄悄殺死 AI 產品的節奏感。
你想等它完美,但 AI 模型的本質就是“不確定中進化”;
你想把所有細節控制好,但 AI 產品永遠不可能通過文檔來封閉問題邊界。
最荒誕的現象是:模型每天都在進步,而組織卻還在反復開會討論“上線是否合適”。
Kevin 的理念鋒利而務實:
“產品不再是線性計劃下的交付物,而是模型能力的實時適配結果。”
一個組織如果總想著“等更穩一點再上線”,最終一定會被更快試錯、更快調整的團隊所超越。
AI 的不完美不是上線的理由,而是迭代的入口。
你只有把產品推到真實環境中,才能獲得真正有價值的反饋,構建起“能力 - 場景 - 價值”的閉環。
OpenAI 敢于不斷上線,是因為他們明白:
真正的問題不是“上線后錯沒錯”,而是“錯了能不能馬上修”;
真正的競爭不是“誰不出錯”,而是“誰更快發現問題、調模型、改設計”。
正和島洞察:許多中國團隊在 AI 項目早期階段的最大障礙,不是技術本身不成熟,而是組織遲遲不愿暴露問題、不敢承擔波動、不信任“邊部署邊修復”的邏輯。
但我們必須明白一個事實:
如果模型都在成長,你的組織憑什么停滯不前?
這不是完美主義的時代,這是試錯主義的時代。
你越早上線,就越早掌握產品與市場之間的真實距離。
在 AI 時代,真正的護城河,是你組織能否擁有快速“試錯 + 修正 + 再部署”的肌肉。
不完美,不是障礙,是前進的方向。
部署,本身就是一種新的設計。
六、不是一站式平臺,而是更新式組織
你要的不是“全包式 AI”,而是能跑得快、調得動、改得了的組織結構。
很多企業一談到“擁抱 AI”,第一反應就是:找個最強的模型,把功能都打包進來,做一個“一站式 AI 平臺”。
但 Kevin Weil 給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答案:
“GPT 越全能,你越需要明確邊界,越需要用組織機制去調動它,而不是一股腦接入所有能力。”
OpenAI 自己也并沒有打算“做完所有事”。
他們真正的戰略,是圍繞模型能力構建一個高度開放、模塊化的 API 生態系統——讓全世界的開發者、企業、團隊基于同一個底座,共同完成適配、細化與部署。
你會發現:
ChatGPT 不會幫你做企業銷售預測系統,但你可以基于 GPT 構建一個;
GPT 不會理解每一家制造企業的流程,但你可以訓練它熟悉你獨有的 SOP;
GPT 不會為你劃清業務邊界,但你可以通過評測機制,把它“圈”在可控區域內。
所以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 “GPT 能不能做”,
而是:你的組織,能不能快速跑完“需求-設計-測試-部署”的完整閉環。
換句話說,模型能力是“公有物”,組織能力才是“私有護城河”。
OpenAI 的產品演進方式非常明確:
不是“等一切想清楚再做”,
而是不斷發布 API,開放插件接口,試驗、失敗、收反饋,然后快速重構。
這是一種“從中心向外擴散”的能力結構。 GPT 是技術中臺,真正轉化價值的,是組織系統本身的響應速度和學習機制。
在 AI 時代,組織圖譜早已不是傳統的“職能制”或“流程導向”,而是由兩個關鍵單元構成:
1、能快速交付結果的小型戰斗單元
類似 OpenAI 內部的“項目孵化小隊”:幾個人、幾周、一個目標、快速上線。 每個小隊都具備“調用模型 + 接收反饋 + 快速上線”的最小閉環能力。
2、高反饋系統
不再依賴“年中復盤”“季度回顧”這些慢機制, 而是“部署即反饋、上線即監控、用戶行為即樣本”,構成實時迭代的能力回路。
真正的 AI 戰略,不在于你接入了多少模型,
而在于你組織內部能否像一支“模型合奏團隊”一樣——動態響應模型變化,靈活適配新能力,持續交付新價值。
你要的,從來不是“一個萬能的大模型”, 而是一個能持續學習、快速迭代、敏捷部署的組織操作系統。
所以,別再問你能不能“引入大模型”,而該問自己:
你的組織是否能把一段需求在一周內走完整個交付流程?
你的團隊是否能識別并利用最新模型的“能力熱區”?
你是否能把評測、微調、發布變成團隊日常的內循環?
沒有這個系統,再強的模型也只是你的另一個“技術幻覺”。
七、技術易得,組織難求
大模型人人可用,組織的反應力和學習力才是護城河。
訪談快結束時,Kevin Weil 被問到一個溫暖而現實的問題:“你會讓你的孩子學什么,以適應 AI 時代?”
他的回答出人意料,卻意味深長:
“我不會強求他們學哪門語言或技能,而是希望他們保持好奇、獨立思考、自信心。這些能力,無論在什么時代都不過時。”
這不僅是一位父親的思考,更是一位站在 AI 最前線的產品負責人,對未來組織能力結構的精準判斷。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企業:
GPT、DeepSeek、Claude 這些模型能力,任何一家企業都可以買到;
Copilot、Cursor、Sora 這些工具,任何一家公司都能調用;
但組織的認知、決策結構、反饋能力、學習方式,是買不到的。
如果你不能將模型的能力融入流程、產品、戰略,
那它就只是一個外掛,而非你的組織進化的一部分。
Kevin 說得很清楚:
“未來真正拉開差距的,不是 AI 能做什么,而是組織如何駕馭 AI。”
這是一場能力結構的革命,而不是工具列表的升級。
它要求你重新審視:
你的組織是否具備快速迭代的機制?
你的團隊是否愿意將模型當作“平等的協作對象”?
你的管理者是否能容忍 AI 帶來的不確定性,并在真實場景中學習與適配?
那些在舊秩序里跑得最快的人,可能是新秩序里最難轉彎的。
而那些看起來“不懂 AI”的組織,只要他們能重構內部反應鏈條,就能迅速彎道超車。
OpenAI 用全球最強模型證明了一個樸素的事實:
技術可以更新,但只有組織能力,才能真正穿越周期。
未來的競爭,不是比你能用哪個模型,而是看你組織能不能“消化”模型更新所帶來的潛在機會。
組織,是唯一不能抄作業的競爭力。
它不是一個框架圖、幾張崗位職責表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反饋能力、協作機制和認知彈性。
這,才是真正屬于你的“專屬 AI 模型”。
最應該更新不是模型,而是我們自己
GPT 已經在飛速演化,從 3.5 到 4.5,再到 o1、o2、o3 mini,兩月一代。
AI 模型的能力正在以指數級速度逼近真實智能,性能在升級,成本在下降,生態在擴張。
而大多數組織,還停留在三年前的節奏感里:
按季度立項目,按年審預算,按人頭配資源。
中臺還在修,流程還在補,文檔還在寫——但世界,已經換了底層運行邏輯。
你不是看不懂 AI,也不是用不起 AI, 而是你組織的響應速度、適配能力和反饋機制,根本無法承接 AI 的節奏。
這才是最該被更新的部分。
我們常說“技術是工具”,但 AI 不再是“一個工具”——
它是一種能力流動方式,是一種工作重構邏輯,是一種決策新邊界。
你想真正用好它,組織就必須像操作系統一樣自我升級。
今天的 AI,不是冷冰冰的代碼堆疊,而是你組織演進的放大器。 它會加速你已有的優勢,也會撕裂你未解的結構性問題。
所以,請別只關注模型更新日志, 也回頭看看:你的組織,有多久沒“更新系統”了?
“AI 模型兩月一代,組織若五年不變,就是歷史遺留系統。”
“AI 一日千里,組織一成不變;你不是被模型淘汰,而是被節奏甩下。”
本文由AI深度研究院出品,聚焦全球 AI 創新浪潮中的企業轉型策略。
星標公眾號, 點這里 1. 點擊右上角 2. 點擊"設為星標" ← AI深度研究員 ? ← 設為星標
原文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sW6_2SPC4&t=4487s&ab_channel=Lenny%27sPodcast
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排版:Atlas
編輯:深思
主編:圖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