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后賽就是摔跤和打架,這句話怎么理解,背后的因素又是什么
徐杰由于他在G3中的優異表現,被杜鋒帶到了賽后的新聞發布會現場。可他的一句話引起了軒然大波,被各路人等紛紛不同解讀,產生了各自不同的效果。
的確,季后賽的強度是有目共睹,不強是不行的,尤其是在防守端,你要是給對手留下更多的出手空間,僅憑進攻,你是很難贏下比賽的。
粵滬大戰的第三場,說廣東贏在防守一點兒不為過。黃榮奇的死命纏繞,賽后,反應強烈。正是他的鐵血防守,讓哈維命中率下降,連罰球都失準。這就是防守強度對他的體力和心理的壓迫所致。
但是,顯然與摔跤與打架是不同的,畢竟不是拳擊和摔跤比賽。但其中的意義是相通的,這意義就是要有一個肉搏的意識,用這種心態去對待比賽。也許,這就是杜鋒指導真正的意思,也是徐杰如童言無忌般說出的話的原意。
不要曲解,真的不要曲解。簡單一點說,摔跤和打架是直接對人去的,而季后賽要想上強度,要對球去。用對人的努力和意識去對球,搶、斷、逼等手段,更激烈,更積極。
事實上籃球比賽的積極性非常重要,你意識上緊張,對掌控球的意識強烈。很可能球距你還有兩米遠你會努力上搶,很可能你就會觸到球,改變一次球權,從而改變一場比賽的走向。
大概我們還記得,大上個賽季,山東對北京的一場比賽。最后時刻,高詩巖一個飛身撲地的搶斷球,距離之遠,動作之大,讓不可能變為了可能。山東隊掌握了那個球權,并改變了結局。
為什么說,懶散是球員最大的敵人呢?球距你一米遠時候,你漫不經心,一個距兩米遠卻在努力的球員,非常可能在你懶散之際,一個魚躍將皮球收入懷中。在賽場上,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真正打過球,臨場的人都懂,積極性會決定皮球的歸屬,乃至比賽的走向。
由于籃球本身與排球不同,就是一個爭搶的過程,你爭到了,你就有將這個球打進籃筐的可能。如果你爭不到,一切免談。
那么,說季后賽就是摔跤和打架,就看你怎么理解了!說它是一種態度,那就是鼓勵球員們用更積極的心態去爭、去搶,去沖擊每一個球。要說他就是讓球員去武打,太偏激吧!
事實也證明 ,上海隊這場比賽就是輸在防守上,他們的防守壓迫性不夠,給廣東球員留下了更多的出手空間。你看看比賽過程中,廣東向內一壓,向外一分,肯定是胡明軒和徐杰的投籃空間,沒有人用更快的移動來壓迫他們。反而是在球的傳導中,經常是亂成一鍋粥。顧的了東,顧不了西。
當然,廣東隊的傳導球做的也是好,迅速的傳導,球的運轉肯定會比人的移動更快。內外結合,擋拆順下,更熟練,更簡潔,自然也更快捷,結果就是你防守跟不上進攻的頻率,節奏感被打亂。
而進攻呢?哈維也太沾球,在黃榮奇的逼迫下,其他球員也是各自緊緊地封鎖對面的上海球員。這就使的他們擺脫不了防守,球的傳導必然遲滯。偶爾找到機會傳一個,力道不是大就是小,方向也不準確,一旦被斷,下一個球就更不敢傳。
這就是惡性循環,不敢傳,球就找不到出手的合理空間。可以看到,比賽中 很多的都是強投,包括洛夫頓。這樣的進攻,肯定是比不上很好傳導后,找到合理空間的進攻效果了。
更重要的,你的戰術沒了,節奏感沒了。球就越來越不順暢,每一次沖擊籃筐你都會覺得別別扭扭。當你陷入這個怪圈時,勝利就會離你越來越遠。
不需要實力差距多少,在戰術執行力上有差距就完了。
正是這種戰術執行力的差距,使上海遺憾地敗下陣來。而這背后,恰恰是摔跤與打架的精神內涵起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