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深夜修改關稅細則,智能手機、電腦、芯片等中國制造的關鍵商品被移出“對等關稅”清單。這場被美媒稱為“180度大轉彎”的政策調整,究竟是特朗普政府的戰略軟化,還是資本力量的勝利?
一、深夜豁免:一場靜悄悄的“放水”
4月11日晚,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突然發布公告,宣布對20類電子產品實施關稅豁免,涵蓋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半導體設備等中國對美出口的核心商品。與以往高調加稅不同,此次豁免全程低調操作,甚至未明確提及中國,僅以“未指定國家”模糊帶過。但數據顯示,美國73%的智能手機和78%的筆記本電腦依賴中國生產,此舉被業界視為“為中國量身定制”。
更耐人尋味的是,豁免政策追溯至4月5日,已繳稅款可申請退回。這被解讀為美國政府急于為科技企業“止血”——此前一周,蘋果等七大科技巨頭市值蒸發14%,半導體供應鏈瀕臨斷裂,白宮顯然扛不住了。
二、誰在推動關稅豁免?科技巨頭的“生死時速”
“若繼續加稅,美國科技產業將倒退十年!”韋德布什證券分析師丹·艾夫斯的警告道出行業焦慮。自特朗普重啟對華關稅戰以來,美國科技界發動了空前規模的游說:蘋果CEO庫克被曝多次致電白宮幕僚,英特爾、英偉達等芯片巨頭聯合提交抗辯書,亞馬遜、微軟等企業更以“供應鏈崩潰將拖慢AI革命”向政府施壓。
游說成效立竿見影。豁免清單中,半導體制造設備、未安裝芯片晶圓等條目,直指美國在AI和高端計算領域對中國的深度依賴。正如匿名美官員透露:“我們需要中國工廠維持半導體供應。”這場博弈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即便特朗普高喊“制造業回流”,美國科技霸權仍離不開“中國制造”的支撐。
三、關稅戰的AB面:打壓與妥協并存
盡管白宮堅稱“仍致力于本土制造”,但關稅豁免暴露了特朗普政策的矛盾性:既要對華展示強硬,又不得不向資本低頭。英國凱投宏觀指出,豁免清單實際是“貿易戰部分降級”,亞洲多國將從中受益。例如,馬來西亞的芯片封裝、越南的電子組裝、墨西哥的終端設備出口,均可借道中國供應鏈避開高關稅。
然而,這場“勝利”或許只是暫時的。有美政府人士放風,未來可能對半導體啟動新一輪“國家安全調查”,不排除追加關稅。這種反復無常,正是特朗普貿易策略的典型特征——用不確定性作為談判籌碼,但代價是美國企業的長期規劃陷入混亂。
四、中國如何破局?央視發聲釋放關鍵信號
面對美國“前門加稅,后門豁免”的戰術,央視網銳評指出:“特朗普政府已圖窮匕見,中國需放棄幻想。”事實上,中國反制措施早有預案:
1. 科技自立:加大芯片、操作系統等“卡脖子”領域投入,中芯國際14nm工藝量產、長江存儲突破閃存技術均是例證;
2. 供應鏈重組:通過RCEP深化與東盟合作,2023年中國對越出口集成電路增長48%,分散產能風險;
3. 開放破局:海南自貿港跨境數據流動試點、上海臨港“芯火”平臺,彰顯制度型開放決心。
博弈遠未結束
關稅豁免看似緩和了中美交鋒,實則是更深層次較量的開始。美國既要遏制中國科技崛起,又無法擺脫全球產業鏈的現實;中國則在反擊中加速構建“雙循環”新格局。這場大國博弈的終局,不取決于誰的關稅清單更長,而在于誰能在科技創新與開放包容中搶占先機。正如外媒所言:“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反而成了中國轉型升級的催化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