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建筑與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合,突破傳統行業邊界,加速新技術、新產品從實驗室到應用場景落地,4月14日,“創新引領·新智住建”——成都市住建局場景創新需求清單發布活動在四川省城鄉建設研究院舉行。
此次清單聚焦“民生需求、技術應用、模式創新”三大維度,涵蓋了“智能建造、物聯感知、智慧小區、綠色低碳”四大類別、12個核心場景,將為企業提供AI+智慧監管、物聯網+市政運維、數字孿生+城市更新、裝配式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光伏建筑一體化等合作機會。
場景創新
12個住建領域核心場景將迎新技術
“好房子”的建設少不了高新裝備的加持,如何使地面整平、混凝土抹光、膩子涂敷、室內噴涂、地坪研磨、外墻噴涂等一系列體力活兒更具質量和效率,此次發布的需求清單或許帶來了最優解。記者注意到,此次發布的清單中,包含了建筑機器人,該機器人深度融合精密控制、導航、視覺、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技術和傳統建筑工藝,解決“危、繁、臟、重”等場景下的人機協同作業問題,提高工程建設工業化、智能化水平。
另一項名稱為“低空天眼·全域智能安防巡檢系統”的場景清單,則聚焦建筑健康監測,通過搭載高精度激光雷達與熱成像儀等設備的無人機,結合三維建模、裂縫AI算法、多模態感知系統等,識別建筑物外墻空鼓、脫落和煙火預警、周界入侵、車輛違停等風險隱患并報警響應,防止外墻脫落等隱患對居民造成人身、財產侵害。
這次場景發布,顯然將進一步助推住建領域與智能化、數字化的加速融合,促進建筑與數字化(AI、物聯網)更多融合場景的呈現,進一步突破傳統行業邊界,加速推動更多新技術、新產品走進社區和居民生活中。
持續跟蹤
確保場景應用順利落地
近年來,成都市在智慧治理、智能建造、綠色建筑、韌性城市等領域先行先試,打造建筑(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該平臺搭建查詢中心、監測中心、服務中心、圖集中心、視頻中心5大業務架構,以數字技術賦能政務服務、行政審批、工程施工、房產市場、行業治理、村鎮建設等領域,形成了“1+3+5”的數字化監測治理和服務體系。
該平臺自2023年9月上線以來,登錄訪問量1400萬余次,用戶主體達400余萬戶,縱向覆蓋23個區(市)縣住建行政主管部門,橫向聯通規自、發改等13個市級部門,真正實現“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項目一個平臺統管”。
同時,試點大規模智能建造技術應用場景,在全市范圍遴選46個市級示范項目、32個省級示范項目開展智能建造試點,通過裝配式建筑技術、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聯網(IoT)、3D打印、5G塔吊、造樓機和建筑機器人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加快推進建筑業與先進制造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此外,培育發展綠色低碳建筑。截至目前,城鎮竣工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提升至95%,城鎮新開工建筑中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比提升至90%,完成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426萬平方米,278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標識。
成都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市住建局將聚集“新技術、新產品”首展、首用,持續跟蹤服務,確保場景應用順利落地,盡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同時,也歡迎國內外優秀企業、科研機構及行業創新團隊積極參與,共享資源與技術成果,攜手打造標桿示范項目,共同探索城鄉建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新路徑,為行業轉型升級注入創新活力,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成都市住建領域場景創新需求清單
一、智能建造板塊
建筑機器人
以機器人應用為代表的智能建造正逐步改變建筑行業,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這也有效解決了國家“雙碳”背景下,傳統建筑行業材料浪費、碳排放量大、用工難等問題,建筑機器人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系統管理和標準化作業,可顯著提高作業質量和效率,在有效減少建材浪費和碳排放的同時實現提質增效。
建筑工程數字化設計
該場景解決國外軟件(如Revit)長期壟斷BIM基礎平臺市場問題,為深化BIM應用自主可控,突破BIM軟件卡脖子和數據安全、BIM正向設計推動難,BIM產業鏈缺乏可靠數據源等壁壘,通過自主研發BIM平臺,攻克大體量圖形處理、參數化建模、多專業模型協同設計等關鍵技術難題,滿足工程項目建模和設計需求,實現BIM國產替代化。
路面塌陷及路域第三方施工破壞實時監測場景
為了進行全方位、全時段的道路地下異常監測及第三方施工破壞行為監測,利用光纖等新型前端傳感監測設備,再結合系統AI算法分析,構建廣域覆蓋、全時段的道路監測感知體系,實現道路地下異常和第三方施工破壞行為的監測。
一是通過實時監測地下空洞等病害位置和衍生情況,綜合制定道路病害處置方案;
二是精確定位可能導致管線外破的施工或其他行為,通過算法分析綜合研判,聯動相關單位進行現場復核及處置,形成“監測-預警-處置-反饋”閉環。
農民工欠薪智慧化治理
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的重要部署精神,創新打造智慧應用場景,將監管體系向下延伸至最小施工單元,實現對建設項目派工、記工、發薪全鏈路閉環監管,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一是全面推行電子記工。應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型技術,建立基于具體最小施工單元的“電子記工單”,實現從用工合約建立到履約完成的全鏈路數字化留痕,確保合約真實、量價清晰、付款到人、全程可追。
二是強化智慧監測預警。應用“Ai+智能監管”技術,構建全鏈路欠薪風險預警體系,對未落實電子派工要求、未按規定使用專用賬戶、未及時撥付人工費,以及未按照記工單發放工資等重點風險問題進行實時預警和跟蹤處置。
三是提高投訴處置質效。向農民工本人實時推送簽約、派工、記工、發薪結果,提供“一鍵投訴”通道。結合全市“項目網格”,依據“電子記工單”快速認定、高效化解欠薪矛盾糾紛,“可視”“有感”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
二、物聯感知板塊
風險耦合監測與協同處置應用場景
該場景充分應用大模型與人工智能技術,將城市生命線從“單點防控”升級為“全局聯防”。其可能的技術路徑是利用深度學習技術構建動態預警模型,實現耦合風險分級與處置建議的自動生成,從而實現風險“早發現-準預警-快處置”全鏈條閉環管理,為城市安全運行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舉個例子:當某處地下燃氣管道的微泄漏數據與相鄰供水管網的水壓異常波動同時出現,系統就會立即啟動動態算法。就像經驗豐富的安全專家一樣,它能預判這種組合風險可能導致燃氣爆炸,并自動生成應急預案。真正做到把隱患發現在苗頭、把風險控制在擴散前。
既有建筑沉降、傾斜等形變預警監測技術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全市既有建筑數量和規模都在逐步增大,目前房屋安全排查主要采用人工巡查的方式,存在效率低、花費高、難以實時動態更新等問題。通過對深圳、廣州等地的調研學習,我們計劃引入InSAR建筑沉降、傾斜篩查監測技術監測全市既有房屋安全。該技術采用衛星對全市范圍內的房屋定期采集圖像數據,根據房屋成像的SAR圖像前后變化,通過數據處理分析將圖片數據轉換為房屋傾斜、沉降等安全信息,我們可以根據InSAR篩查情況進行線下分類分級處置和管理,實現既有房屋結構安全狀況的早篩查、早處置,有效減少傳統人工巡查的弊端。
三、智慧小區板塊
物業多功能復合機器人
通過引入具備保潔、巡檢、配送等多種功能的復合機器人,通過建筑物數字建模、空間數字定點、AI交互大模型等,實現公共區域安全隱患的自動巡檢、夜間或光線不足時的安全巡邏、共用設施設備的定期檢查,并在識別到異常時自動報警,實現停車場、門廳、樓道等公共區域的衛生清潔和快遞、外賣、生活用品等相關物流配送,從而提升物業管理區域管理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增強安全保障,一體化解決業主需求。
低空天眼·全域智能安防巡檢系統
通過引入無人機智能巡檢系統,解決當前人力巡檢存在的視野局限、效率低下、響應滯后等問題。通過搭載高精度激光雷達與熱成像儀等設備的無人機,結合三維建模、裂縫AI算法、多模態感知系統等,識別建筑物外墻空鼓、脫落和煙火預警、周界入侵、車輛違停等風險隱患并報警響應,防止外墻脫落等隱患對居民造成人身、財產侵害。總之,通過智慧化的手段,實現物業管理區域建筑智能健康監測、全時全域安防巡邏、智慧應急聯動,提升物業管理區域安防水平、降低人力成本和人工風險。
物業管理區域AI守護
通過引入AI智能攝像頭,通過集成人臉、車牌、行為的多維度識別技術,自動識別住戶、訪客、陌生人;通過ReID(行人重識別)與活體檢測技術,檢測人員打斗、聚集、尾隨等異常行為;通過物聯網傳感器+AI故障診斷模型,對電梯、管道、強弱電等設施設備進行全生命周期監測;通過知識圖譜與因果推理技術,對復雜事件(如火災衍生次生災害)進行邏輯鏈推演、生成處置預案。以“不眨眼”智能感知替代“有盲點”人工監控,從而實現安全事務多維感知與智能決策,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智能安防新生態,智慧守護物業管理區域安全。
保障房小區安全防范和智能管控場景
以上三項需求中,對業主身份的識別技術,保障房小區比較緊迫,也是保障對象管理的難點和痛點。解決保障房小區在應對火災、電梯故障等風險時發現不及時,電瓶車進樓入戶發現難、阻止難,違規閑置和出租出借保障房發現難等問題。通過集成智能門禁、AI攝像頭、電梯梯控、煙感等物聯網設備運行數據,對入住人員、房屋情況等進行智能分析,構建管理風險事前智能預警、事中自動處置、事后閉環管理處置鏈路,提升保障房小區的綜合管理水平,實現由“人防”向“技防”、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范的轉變。
四、綠色低碳板塊
建筑節能
建筑領域是我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該場景是為解決建筑運行能源消耗、碳排放強度和總量不斷增加問題,我們希望植入更多的智能化、科技化元素,利用被動式和主動節能技術措施,通過高效用能設備、高效制冷機房、光伏一體化材料、高效熱泵應用,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設備與系統效率,以最少能源消耗提供舒適室內環境,打造“好房子”,形成綠色、低碳、循環建設模式。
裝配式農村住宅
為解決農村住宅建設中傳統建造方式技術不規范、質量無保障、行業缺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基于建筑工業化原理和裝配式建筑技術,進行裝配式農村住宅的開發與推廣,打造農村好房子,助力鄉村振興。裝配式農房是指利用現代建筑工業化技術,在工廠預制構件并在現場進行組裝的農村住房。這種建筑方式結合了裝配式建筑的高效、標準化特點和農村住房的經濟實用需求,旨在提升農村住房品質和居住環境,同時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圖片 楊升濤 責任編輯 何齊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