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智能”二字幾乎成了電動車的專屬標簽,仿佛燃油車天生與科技絕緣。但吉利第四代博越L(參數丨圖片)的橫空出世,徹底撕碎了這一行業偏見——它用一場顛覆性的發布會宣告:燃油車的智能化,早已不是“追趕”,而是“平權”。當15萬級的第四代博越L用全域AI技術堆出媲美30萬電車的體驗,那些鼓吹“智能必須帶電”的論調,或許真該重新掂量了。
第四代博越L的殺手锏,首先是一套足以讓新勢力汗顏的智能交互系統。Flyme Auto 1.8車機配上15.4英寸2.5K巨屏,不僅支持方言識別、連續對話,甚至能精準控制閱讀燈這種細節。試想,當你用方言隨口一句“打開副駕燈,空調調到23度”,系統瞬間響應時,誰還會糾結這是燃油車還是電車?這種“智能副駕”級的交互,恰恰證明了AI技術的普適性——它從不是動力形式的附庸,而是用戶權利的平等賦予。
更令人意外的是,第四代博越L在智駕領域直接跳過了“燃油車保守”的刻板印象。全系標配13項L2+級功能,從自定義車位記憶泊車到高速領航輔助,幾乎覆蓋了日常所有場景。尤其對于燃油車用戶而言,這種“自動駕駛自由”過去只存在于電動車的宣傳冊里,如今卻在一臺15萬級SUV上觸手可及。當第四代博越L在匝道自動減速、精準泊入狹窄車位時,所謂的“電車智駕優勢”還剩多少說服力?
當然智能化的終極目標仍是服務人的體驗。第四代博越L深諳此道,用越級空間和舒適性給用戶塞了一顆“糖衣炮彈”。2785mm軸距配合84.27%得房率,讓A+級車身偷出B級空間;十層高回彈座椅疊加通風按摩,副駕甚至配上了“女王腿托”——這些配置以往只會出現在30萬級新能源車上。吉利用行動證明:燃油車并非不能豪華,只是過去缺少顛覆者的魄力。
這場“AI平權”運動的背后,是吉利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洞察。當部分品牌將“智能”包裝成電車的溢價借口時,第四代博越L選擇用技術普惠打破藩籬。它不否認電動化的趨勢,但堅決反對“智能等于電動”的粗暴邏輯。對于那些偏愛燃油車動力卻不愿犧牲科技感的消費者,第四代博越L給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答案。
價格或許是這場戰役的最后一塊拼圖。若第四代博越L能維持15萬級的高品價比,它很可能成為燃油車反擊智能化歧視的標桿。畢竟,當一臺車同時擁有油車的續航自由和電車的智能體驗,用戶何必非要在動力形式上做單選題?這場由第四代博越L掀起的“AI平權”風暴,或許終將讓行業明白:技術的進步,從來不該有陣營之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