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連續三年巨虧、債務高企,海王生物深陷“危機連鎖”泥潭
截圖來源于華夏健康網健康領域專欄創作者《健康之聲》
來源|健康之聲
編輯|塔爾·小康A
曾是中國醫藥流通領域“老將”的海王生物(000078.SZ),如今卻步履維艱:三年合計虧損超37億元、資產負債率連續六年超80%、應收賬款逼近170億元,股價更是十年跌幅高達83.57%。這家三十余年歷史的上市公司,正在用一組組刺目的數字,勾勒出醫藥巨頭“失速墜落”的全貌。
三年虧37億,“研產銷一體化”難挽頹勢
根據海王生物2024年最新披露的業績預告,公司預計全年將虧損9.5億至12億元,這已是其自2022年起的第三年凈利為負: 2022年虧損10.27億元; 2023年虧損16.9億元; 2024年預虧9.5億~12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37億元。
2024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同比下降16.65%至166.3億元,凈利潤僅為4541萬元,同比暴跌48.21%。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更低至3900萬元。數據顯示,公司盈利質量極低,經營活動凈現金流與凈利潤比值僅為0.40,表明利潤缺乏真實“造血力”。
債務壓頂,應收賬款高達167億,“造血”靠誰?
海王生物的資產負債率已連續六年超過80%,2024年上半年更高達86.62%,為行業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公司廣義貨幣資金僅45.65億元,而短期債務則高達130.43億元,資金覆蓋率僅0.35,短期償債壓力幾乎爆表。
與此同時,應收賬款總額高達167.7億元,占總資產比例超過50%。這不僅反映出公司在醫藥流通領域“先貨后款”的運營慣性,也說明其大量資金被客戶“沉淀”,帶來重大資金回收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24年上半年共涉入109起訴訟、仲裁案件,涉案金額超過5.35億元,大多涉及應收賬款糾紛,進一步凸顯其營運風控的失控邊緣。
商譽減值頻現,信息披露遭監管警告
除盈利不佳、債務高企外,公司還存在多項財務及信息披露問題。2024年10月,海王生物收到深圳證監局責令改正決定書,被指出信息披露不規范、會計核算存在瑕疵。
近年來海王生物通過并購快速擴張,商譽高筑。2023年計提超8億元商譽減值,2024年預計再次計提4億至5.7億元減值準備。截至年末,公司仍有8.63億元商譽余額,持續的減值風險仍懸而未解。
控股權變更,廣新系“接盤”能否力挽狂瀾?
2024年7月,張思民旗下海王集團將所持3.16億股(27.76%)股份轉讓給廣東絲紡集團,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廣東省人民政府。這是海王生物過去三年深陷虧損泥潭后的一次“控權輸血”。
轉讓同時,絲紡集團與廣新控股還擬認購不超過6.2億股定增股份,占公司股本22.54%。盡管國資背景有望穩定海王生物的控制權和融資通道,但市場對“國資接盤”的效果仍持觀望態度。
從醫藥巨頭到危機樣本:警惕高質押、高應收、高負債“三高雷區”
更值得警惕的是,海王生物存在高比例股權質押風險,一旦股價持續下行或融資不暢,可能誘發控制權不穩定、強平風險及關聯方資金掏空行為。
我們提醒投資者,海王生物具備典型的“三高風險特征”:高質押:質押比例過高,股價易受打壓;高應收:賬款回收不暢,資金流緊張; 高負債:償債能力趨弱,財務失衡嚴重。
海王生物走向何方?
從“醫藥龍頭”到“危機樣本”,海王生物的沉淪并非一夜之間。背后是粗放擴張的舊商業模式遭遇醫保控費新時代的結構性沖擊。控股權的更替雖可能帶來資金和制度的外力干預,但要實現真正“自救”,海王生物還需在精細化管理、負債控制、流動性重塑和盈利模式重構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深度變革。
未來若無法修復商業基本盤,即便更換了“駕駛員”,沉船的命運也難以避免。
URL:http://www.kangcn.com/
微信編輯 | 華夏健康生產隊的驢(開電車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