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小區治理事關千家萬戶,既是民生關切的重點,也是基層治理的難點。今日起,湘潭日報推出系列報道“樓下解憂鋪”,聚焦小區居民反映強烈的現實問題,通過“一小區一難題”的微觀視角切入,采用實地走訪調研,組織居民與物管、社區多方座談,邀請專家分析建議等方式,系統梳理問題癥結,挖掘有效解決方案,力求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呈現典型案例,總結提煉可復制推廣的基層治理經驗,為化解類似難題提供參考路徑。
“樓下解憂鋪”系列報道①
有序共享,讓停車不再難
全媒體記者 吳珊
“下班回家像打仗,搶不到車位心發慌。”這不僅是湘潭老舊小區居民的真實寫照,更是城市治理的一道必答題。這道治理難題如何破解,且看小區業委會和物業管理公司的智慧。
百姓家園小區停車難問題得到緩解。(記者 吳珊 攝)
記者調查:
小區停車 一位難求
“每天下班都要‘搶車位’,稍晚幾分鐘就得繞小區轉三四圈。”雨湖區某小區居民王女士的抱怨,道出了當下老舊小區停車難的普遍困境。記者走訪湘潭多個建成十年以上的小區發現,隨著私家車保有量激增,規劃滯后的矛盾愈發尖銳:某小區共680戶僅200個車位,高峰時段通道停滿車輛;有些小區的綠地遭車輪反復碾壓,草坪斑禿成“補丁地”。
湘潭市物業管理協會秘書長李俊指出,全市60%以上的老舊小區存在車位缺口,“開發商早期按1:0.5配建,如今戶均車輛已達0.85輛。”多位社區書記坦言治理兩難:“拓寬車位可能引發綠化縮水投訴,放任亂停又導致消防通道堵塞。”
面對矛盾,各小區的物業管理公司和業委會紛紛行動起來,集思廣益破解停車難問題。“破解難題需要因地制宜,”百姓家園業委會主任肖新建強調,“既要尊重業主權益,又需專業力量介入。”
經驗分享:
從“搶位大戰”到“有序共享”
走進雨湖區百姓家園小區,放眼望去,隨處可見路面劃出的停車位,任何可利用的空間也絕對不浪費。白色的劃線或深或淺,“有些車位劃出很久了,而且也是業主長期租用,所以不必明確劃線和車牌,大家已經約定俗成地知道這個車位是誰在使用。”百姓家園東誠物業管理處主任謝建新介紹。
百姓家園小區位于雨湖區韶山東路,2005年建設完畢,2006年啟用入住。全小區分為同馨園、同心園、同康園、同悅園四個區域,總面積13.8萬平方米,共892戶,2500余人。“當初,開發商對車位需求預計是不足的。”肖新建不僅是業委會主任,也是最早入住百姓家園小區的業主之一。他告訴我們,小區建成之時,地下車庫有60個車位,加上地下停車位共有222個車位,“當時小區內總共才有88輛車,車位綽綽有余。”短短四五年時間,百姓家園小區的車輛就猛增至1000余臺,停車難的問題隨之而來。
“從2009年開始,小區內的車輛激增,停車問題一天比一天突出。”肖新建表示,那時業主常常因為爭車位而扯皮,小區幾乎天天上演“搶車位”大戰,當時的物業公司也為此手忙腳亂,束手無策。
2008年下半年開始,原物業公司撤離,百姓家園小區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業主自治。“當時停車問題是小區矛盾焦點,亟待解決。”肖新建召集業委會成員連續開了幾次會,“挨家挨戶發放問卷,發現80%業主支持改造小區,施劃新的停車位,并愿意實施停車收費。”三次業主大會后,業委會根據會議紀要和調研數據,確定了停車收費的模式,這也成為破局關鍵。至此,業委會聯合社區、物業公司成立專項小組,共同發力啃下這塊“硬骨頭”。
創新之舉:
階梯收費“反哺”物業管理
2008年下半年,百姓家園小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小區測繪、定點定位,共施劃停車位258個,謝建新表示,“雖然仍不能完全解決小區的停車問題,但隨著停車管理制度的出臺,停車秩序有了明顯好轉。”
“改造不是終點,長效管理才是核心。”謝建新指著公示欄上的《停車管理規約》介紹,小區創新實施“階梯收費+積分獎勵”制度:業主首輛車月管理費為60元,每戶限租一個固定車位;外來車輛前1小時免費,超時按每小時5元累計收費。無固定車位的車主按30元/月/車收費。
隨著車位的增加,小區的停車亂象得到極大改善,居民意見少了很多。據統計,百姓家園每年停車收費可達20萬元,收取的這些費用全部用于補充物業管理費,謝建新說,“小區物業管理費是0.78元/平方米,實際上是遠遠不夠的。”這些停車費注入物業管理費后,業主負擔減輕了,停車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
“2022年,百姓家園小區停車費從最初的60元/月漲到現在的90元/月,停車位也在不斷擴展,目前已經把所有能夠利用的地方全都劃為停車位,大多數業主是認同和滿意的。”肖新建坦言,要徹底解決車位問題,只能夠建設立體停車場,但這筆費用不菲,目前難以實現。
數據印證成效。經過業委會和物業公司通力合作,積極想辦法、出點子并付諸行動,百姓家園小區停車問題雖不能根治,但得到有效緩解,最終是業主得實惠。謝建新介紹,2022年開始,小區引進了智慧停車系統后,停車秩序進一步規范。改造后車位增至280個,晚高峰尋位時間從25分鐘縮短至3分鐘,2025年停車糾紛同比下降91%。
家住同康園3棟的業主楊斌說,他購車時,正值小區“停車大戰”最激烈的時候。“回家前擔心找不到車位,停好后擔心車被刮碰,早上還擔心車被堵住出不了門,真是為停車操碎了心。”這幾年,他見證了小區針對停車問題而推出的改革,看到了社區、小區業委會和物業公司解決停車問題的決心,“盡管目前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但他們的努力和付出有目共睹,感覺生活在這個小區還是很有幸福感。”
短評:停車位里的治理辯證法
文/吳珊
一個老舊小區的停車位改造,看似微不足道,卻折射出基層治理的深刻命題。百姓家園小區從“搶位大戰”到“有序共享”的轉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樣本。
業委會、物業、社區三方既各司其職又密切配合,形成了解決問題的合力。業委會的民主協商機制確保了決策的合法性,物業的專業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社區的協調功能彌合了各方分歧。這種治理結構的優化,遠比單純增加幾個停車位更有價值。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中蘊含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民意,通過收費平衡利益,這些創新舉措展現了現代治理的精細化特征。當停車費反哺物業管理時,我們看到是一個良性的治理生態。
停車位難題的破解啟示我們:民主協商不是簡單的“舉手投票”,而是貫穿需求收集、方案設計、效果反饋的全流程參與;資源整合不是粗暴的“空間騰挪”,而是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精細化分配;長效管理不是機械的“收費管控”,而是通過利益反哺形成可持續的治理閉環。當每個小區都能在方寸車位間找到治理平衡點,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暢通,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在共建共治中照進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