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綠,茶香漫野。
在紫云自治縣各大茶園內,層層疊疊的茶田青翠欲滴,茶農們正手挎茶簍,穿梭在綠意盎然的茶田間,用十分熟練的手法,將嫩綠色的針尖小葉收入囊中。放眼望去,茶山與碧波蕩漾的茶海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
紫云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以中山、丘陵地貌類型為主,坡度平緩,土層深厚,土壤多以黃中壤為主,保水性能好。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合茶葉生長。近年來,該縣緊緊圍繞茶產業做文章,在規模化種植、品牌打造、延長產業鏈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茶產業蓬勃發展,實現了茶葉從山間嫩葉搖身一變,成為帶動一方經濟發展的“金葉子”。
從“一片綠葉”到“片片茶山”
迎著春日暖陽,走進壩羊鎮新山村。綠油油的茶樹連成片,目之所及綠濤延綿。
板當鎮茶山
“經過多年的精心種植和管護,村里4000余畝茶園已全部進入采摘期。”新山村黨支部書記吳鋒自豪地說道。
新山村只是壩羊鎮發展茶產業的一個縮影。2014年初,壩羊鎮因地制宜,集全鎮之力,將茶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發展。大批荒山荒坡和閑置土地相繼盤活,當年,茶葉種植面積就達1.1萬畝。通過多年的發展,至今壩羊鎮已建成生態茶葉基地4.3萬畝。
板當鎮學生入園體驗采茶
在板當鎮小寨關村,一壟壟蒼翠的茶樹抽出新綠,茶農們穿梭茶壟之間,熟練地采摘茶青。
“放在4年前,這樣漫山遍野的采茶畫面想都不敢想。以前年輕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了,山上的土地都撂荒了。”小寨關村老支書于興國感嘆道。
2021年,一項財政銜接資金落地小寨關村。通過對小寨關村荒山土壤、氣候條件的分析,板當鎮政府決定在坡地發展茶葉種植,經過共同努力,做通了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最終讓撂荒多年的3000畝山坡披上了“綠裝”。
“曾經荒山變成了茶山,小小的嫩葉變成了‘綠色銀行’,群眾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看到漫山的翠綠,小寨關村現任村支書周勇充滿信心。
丙貢村村民采摘茶青
據了解,目前,板當鎮茶葉種植面積已達8000余畝,除了小寨關村,還覆蓋丙貢村、硐口村多個村寨。
從“一片綠葉”到“片片茶山”。近年來,紫云自治縣把壩羊鎮、板當鎮規劃為茶葉種植核心區域,帶動周邊鄉鎮發展茶產業。并從種植管護、發展模式、加工延鏈上下足繡花功夫,推動茶產業步入快速發展新賽道,實現綠葉變“金葉”的嬗變,致富一方百姓。
從“養在深閨”到“香飄世界”
高山云霧出好茶,好的茶葉品質,為紫云茶產業的品牌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紫云自治縣茶產業依托生態優勢與技術支撐,不斷強化品牌創建,取得了顯著成效。2023年,“紫云春茶”被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這是對紫云茶葉品質的高度認可,也為紫云茶葉品牌化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貴州茶以干凈、生態、健康而出圈
“貴州茶,以干凈、生態、健康而出圈。隨著紫云茶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唱響生態綠茶‘品牌’成為大家的共識。”紫云自治縣農業農村局農業現代化發展專班負責人肖成磊介紹,為打造“干凈茶”“生態茶”,在茶葉生產上積極推進茶企參照國家標準、省級標準和執行《安順茶》地方標準,完善企業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種植、施肥、用藥、采摘、加工、儲運等,保障茶葉質量安全。
為進一步提升紫云茶葉的品牌知名度,相關部門組織茶企積極參加各類茶葉賽事和展銷活動。壩羊茶葉曾分別獲得全國“國飲杯”毛峰評比“特等獎”,全國“中綠杯”毛尖評比“金獎”等獎項,憑借優異的品質和獨特的口感,贏得了業界的高度贊譽,也讓紫云茶葉的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采摘好的茶青
今年3月,壩羊鎮春茶剛開采,省內外許多商家和直播團隊便慕名而來,目的是能夠銷售推廣紫云的生態茶。
“我們把直播搬到壩羊鎮茶山基地,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背景就是茶山,茶葉生長的環境一目了然。”北京倍舒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電商負責人劉曉說,在直播現場品嘗紫云的春茶,特別的清香,也深受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青睞。
“打造茶葉品牌十分重要,它就像是茶葉的‘身份證’,能讓消費者一眼就認出你,并且信任你。”肖成磊介紹,紫云共有茶葉企業、專業合作社24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3家,國家級示范合作社6個。加工企業13家,廠房面積超2萬平方米,SC認證8家,以生產綠茶為主,白茶企業8家,獲得有機產品認證3個,綠色產品申報2個,“貴州綠茶”用標企業3家,茶企注冊有自有商標23個。茶企注冊有自有品牌“毛山蓋”“芊芊云霧”“星秀山”“格凸春芽”“紫云格凸”等。
從“綠色茶葉”到“富民產業”
走進板當鎮丙貢村千余畝茶園基地,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茶香,村民趙小娥一大早就到茶山采茶,茶簍已經裝滿小半,她笑道:“我已經60多歲了,但年年都會到茶山采茶,一斤茶青40元,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丙貢村茶山
“高峰期每天可收茶青300余斤,需支付人工費上萬元,茶山帶動周邊400余戶村民增收。”丙貢茶廠負責人劉燦介紹,采摘工錢“稱重即付”,極大提升了村民的積極性,目前每天有幾十人在山上采茶。
茶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從土地整理、日常管護再到春茶采摘,都需要大量人工,春茶的采摘為村民們帶來了收益。
茶青攤青
在貴州丹青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茶園里,100余名村民腰挎竹簍,三三兩兩穿梭在茶壟間采摘茶青。大坡村村民周幫敏笑著說:“茶園給我們提供了在家門口務工掙錢的好機會,春季采春茶、夏季采夏茶、秋季除草管護、冬季施肥修剪,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比去省外打工強多了。”
“茶產業不僅帶動了群眾就近就業增收,也為鎮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壩羊鎮組織委員、宣傳委員李飛介紹,今年全鎮可采摘茶園面積3.5萬畝,每年春茶采摘季,茶企和村合作社支付給采摘工人的報酬總額達3000多萬元。
村民在丹青白茶園采茶
種茶是基礎,賣茶是關鍵,茶旅融合是未來。紫云自治縣深入挖掘茶葉利用空間,延長產業鏈發展夏秋茶,黑茶、抹茶等多元化茶產品,此外,積極探索“茶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在壩羊鎮的茶園中,不僅有忙碌的采茶茶農,還有眾多前來踏青的游客。各種徒步活動接連舉辦,周末約上三五好友賞茶山、種茶樹、品春茶,成為不少市民周末游玩的新選擇。茶園不僅為百姓帶來了直接經濟收入,茶旅一體化還帶動了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
茶壟織錦,茶香富民。一片片小小的茶葉,承載著茶企和當地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紫云自治縣茶產業正以蓬勃的發展態勢,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聲明
以上信息來源
@安順日報融媒體中心
記者@李偉、@姚福進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