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世峰
日本政府4月1日出臺“國土強韌化下期計劃”草案,以應對自然災害和基礎設施老化。該計劃將道路橋梁修繕維護納入其中,部分緣于埼玉縣一處道路1月28日突發塌陷事故,導致一名卡車司機被困,救援工作至今未見成效。而發生地陷的原因,就是地下污水管道老化所致。
救援現場 資料圖
下水管道老化致路面塌陷
事發地位于日本首都圈埼玉縣的八潮市,距東京市中心約20公里。1月28日上午,八潮市某住宅區的一處縣道交叉口突然發生路面塌陷,出現一處直徑約10米、深約10米的大坑,一輛正常行駛的卡車墜入坑中。卡車司機是一名74歲男性,起初他意識清醒,能與救援人員對話,但數小時后失去了聯系。1月29日凌晨,事發地又出現一個長約10米、寬約7米的大坑,與第一個大坑相連,深度無法測定。事故發生大約一周后,墜車的坑洞直徑從10米擴大到40米。
當地政府部門說,道路塌陷由下水管道老化引發。由于沙土和水不斷流入坑中,救援工作進展緩慢。為防止坍塌繼續擴大,當地于1月29日夜間將上游的下水道污水向周邊河流進行了緊急排放,并要求縣內12個市町約120萬居民限制用水。2月5日,救援人員使用水下機器進行探查,在塌陷現場下游100米至200米的下水管道中,發現了疑似卡車駕駛室的物體,目前仍未發現被困司機的蹤跡。
對此,埼玉縣政府成立了“恢復方法研究委員會”。2月22日,縣政府召開情況說明會,計劃在5月對下水管道進行繞道處理。由于地下狀況復雜,涉及面廣,該委員會委員長森田弘昭推測,“事故現場需要兩三年時間才能恢復如常”。
下水管道老化如何引發大面積路面塌陷?埼玉縣政府解釋說,由于沙土流入破損的管道,導致地下出現空洞,車輛經過時道路因承重過大發生塌陷。據日媒報道,發生塌陷路段的下水道于1983年鋪設,至今已有42年歷史。
據介紹,這條下水管道是該縣東部12個市町污水匯聚的下水道“干線”,由鋼筋混凝土制成的地下管道直徑4.75米,在縣道交叉口處拐彎。日媒分析事故原因認為,由于管道拐角和高低位差等原因,污水出現流速減緩形成空余空間,在此產生硫化氫,硫化氫與氧氣發生反應后生成的硫酸腐蝕了混凝土和金屬。
塌陷發生后,日本國土交通省下令各地緊急排查是否存在下水管道破損等情況。日本全國現有大部分下水管道修建于經濟高速增長的上世紀50至70年代。朝日電視臺援引日本國土交通省的統計數據報道,截至2022年,日本下水管道總長約49萬公里,其中約3萬公里已超出法定50年的使用年限,占整體管道的7%。預計20年后超齡管道將激增到約20萬公里。
2015年日本修訂《下水道法》,要求針對“發生腐蝕概率較大的點位”進行檢查和維護,此后與下水管道相關的路面塌陷事故逐漸減少。即便如此,2022年仍發生2600起塌陷事故,其中大規模塌陷占2%。
2016年11月8日,日本福岡JR博多站附近的十字路口公路忽然塌陷。
基建潮過后維護人員大減
據報道,日本各地的地下管道正在加速老化,類似事故時有發生。2024年9月,廣島市一個路口附近發生水管爆裂后,地面出現塌陷,形成一個長約40米、寬約15米的大坑。路口附近有8棟建筑出現歪斜、開裂,當地居民被臨時疏散。廣島市官員稱,事發時工作人員正在進行下水管道的盾構施工。
2022年7月,仙臺市一處下水管道發生破損,導致路面出現大面積塌陷。2022年6月,埼玉縣川島町一國道人行道路面塌陷,一名80多歲老人騎車路過時墜入坑中。這兩次也是因下水管道破損,周圍泥沙被沖走而造成的事故。
2016年11月8日,福岡市JR博多站前發生大規模路面塌陷事故。事故發生于當天凌晨5時15分前后,兩處塌陷面積逐漸擴大,變為長約30米、寬約27米、深約15米的大坑,積聚了地下水和下水道污水,形成一個大池塘。當時,這一事故一度造成約800戶停電。福岡市調動了1000余人次應急力量,耗時一周灌注了約3000立方米特殊水泥和碎石,才將路面恢復。所幸事發凌晨,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按照日本政府相關規定,對下水管道的檢查至少“五年一次”。但在日本基礎設施建設大潮過后,各地檢查和維護下水管道的相關職員逐年減少。據統計,1997年有4.7萬名相關職員,到2021年已降至2.69萬人。
此外,各地由于人口減少用水量縮減,相關部門入不敷出。在埼玉縣春日部市,目前正開發利用防災設施以增加收入,即開放參觀東京首都圈外圍的排水道。據稱,這是日本建設的世界最大級別排水系統,可以將大型臺風和暴雨帶來的大量雨水排入地下。
游客參觀春日部市東京圈外圍排水道。
據介紹,排水系統進深177米、寬達78米,建在穿過春日部市的16號國道正下方,位于地下約50米處,總長約6.3公里。工程于1993年開工建設,2006年建成。2018年起,該設施平時“閑置”時開放參觀,近年來受到游客青睞,目前年參觀人數約6.2萬人次,成為與熱門動畫片《蠟筆小新》并駕齊驅的春日部市旅游勝地。
為防范下水管道老化和破損,日本政府采取了各種對策。相關部門引入水下機器人、傳感器準確鎖定風險點位,并通過人工智能(AI)分析過往數據,預測容易發生老化的位置,防患于未然。
日本政府4月1日公布了“國土強韌化下期計劃”草案,面向2026至2030年度,項目規模超過20萬億日元(約合9710億元人民幣)。去年7月,日本內閣就通過了新版“國土強韌化基本計劃”,主要目的是防備突發的自然災害。目前的計劃除了防范南海海槽大地震和暴雨災害,還將針對類似埼玉縣八潮市道路塌陷事故等情況,加緊實施基礎設施老化對策,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的道路橋梁中需要盡快維護的橋梁約有9.2萬座,到2030年度將修繕完成率從2023年度的55%提高到80%,2051年度全部完成。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國土強韌化推進總部會議上強調,“必須穩步推進以減輕損失”。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