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艷 通訊員 周理
“以前守著石縫荒地種玉米,連種子錢都賺不回,如今石頭縫里‘長’出桑樹,合作社包技術、包銷路,每年增收2萬余元。”站在連片桑園前,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金谷鄉隆明村村民班彩練說。
從“石漠荒山”到“桑蠶綠洲”,從“羊腸土路”到“高速通途”,金谷鄉的蛻變,源于一套黨建引領“三法聯動”的鄉村善治密碼——以黨建引領“深入鄉村聽民情”找準發展痛點,以“資源下沉解民生”打通服務堵點,以“源頭善治暖民心”破解治理難點,讓昔日的石漠化山區躍升為生態富民樣板。2024年,全鄉8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萬元,其中隆明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元。金谷鄉獲評“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河池市四星級‘十無’鄉鎮”,金谷村、接桂村獲評“自治區生態村”等稱號,一幅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和諧畫卷正徐徐鋪展。
腳步丈量民情:石縫里“種”出產業鏈
面對石漠化面積占比超80%的困境,金谷鄉黨委政府帶著問題走村入戶,在隆明村蹲點調研37天,創新推出“石縫經濟”模式:黨支部牽頭整合零散石縫地,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聯營機制,連片種植耐旱桑樹506畝,配套建設“小蠶共育”車間,發展“桑園養雞+林下種藥”立體農業,打造“金谷桑蠶”“熊貓豬”(又稱“六白黑豬”)等特色品牌。同時引入粵桂協作資金建設標準化豬舍,養殖“六白黑豬”1300頭,形成“桑葉喂‘熊貓豬’,‘熊貓豬’糞反哺桑園”的循環產業鏈。村民班選華說:“桑蠶、‘熊貓豬’兩頭賺,合作社年底還分紅,比外出打工強!”
產業振興的“金鑰匙”,更打開了連片發展的新格局。接桂村盤活冬閑田種植黑木耳40畝,帶動周邊村發展黑木耳種植100畝;隆通村通過“統一品牌、統一定價”推動高山小米溢價銷售;金谷村與武漢大學、河池學院合作試種中草藥120畝,構建“高校育種+基地示范+農戶種植”鏈條。
目前,全鄉“3+1”特色產業覆蓋率已達100%,油茶套種中藥材、桑園養禽等復合經營模式推廣至1.5萬畝,8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均增長超15%,隆明村更突破百萬元大關。
資源下沉一線:網格里“織”出幸福網
“公交車通到了村委會,看病能約鄉衛生院醫生上門,連社保繳費都有網格員代辦。”金谷村龍法屯韋彩云展示著用公益積分兌換的電熱水壺,細數身邊變化。
金谷鄉將全鄉劃為144個網格,172名黨員網格員常態化開展“敲門行動”,建立“群眾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機制,2023年解決飲水安全、就業幫扶等急難問題1270個,醫保代辦覆蓋率超98%。
硬件提升與軟性服務同步發力:新建家庭水柜971座,硬化村屯道路82條,8個村衛生室、文化廣場全部煥新;天巴高速金谷段建設期間,30名青年黨員組成突擊隊,30天完成732畝征地、60棟房屋拆遷,創造“零上訪”紀錄;創新“服務換積分”機制,村民參與集體勞動、敬老助殘等公益活動可兌換生活物資,2800余人次主動加入黑木耳采摘、桑園管護等生產環節。“幫孤寡老人理發能攢積分,大伙兒搶著做好事!”納立村網格長黃承志感慨。
文化浸潤治理:山歌里“唱”出和諧曲
“電信網絡詐騙花樣多,不聽不信不轉賬……”在“三月三”歌圩節上,納馬屯銅鼓山歌隊用山歌宣傳反詐知識,引得千余群眾喝彩。金谷鄉深挖銅鼓文化、山歌節慶等民俗資源,組建12支黨員山歌隊,將移風易俗、法律知識編進“唱得響、記得住”的《勸學歌》《孝老歌》等歌曲。
矛盾化解更靠“早”字訣:建立“一約四會”議事機制,老黨員、鄉賢組成“茶桌調解團”,2023年成功調解土地糾紛、鄰里矛盾89起,化解率達98%;推行“事前排查、事中聯調、事后回訪”三步工作法,實現連續5年無重大刑事案件發生。接桂村兩兄弟為宅基地爭執多年,調解員韋勝強連續7晚登門泡茶聊天,最終雙方各退一步。“茶喝完了,心結也解開了。”村民韋建雄說。
從“滿目石山”到“遍地生金”,從“靠天吃飯”到“多元增收”,金谷鄉用“三法”破譯鄉村治理與振興密碼,印證了一個道理: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服務送到家門口、共識凝聚在文化根脈里,山溝溝里也有幸福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