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鴻波
“三月八,吃椿芽”。
清明過后,老屋的香椿樹上抬頭便見芽兒綴滿枝頭。
芽葉紅如瑪瑙綠如翡,棕紅配著青綠,幽幽清香彌漫在空氣中——這是獨屬于時節(jié)的饋贈。
“頭茬椿芽最金貴”,母親念叨著這句話,搬來梯子,將一簇簇嫩芽摘下。
剛摘下的椿芽先經(jīng)冷水浸泡,焯水后,冷水再沖涼,清洗工作才算結(jié)束。
椿芽的吃法有很多——腌、炒、煎、炸,全憑個人喜好。
因是頭茬的緣故,頭一道必是現(xiàn)采現(xiàn)煎的椿芽煎餅:
刀刃分開紫紅的暮色,露出內(nèi)里的翡翠芯子,和著金黃的蛋液攪出琥珀色的糊。
鍋燒至微微起煙,倒入涼油。
母親筷子不停,攪拌著盆里的椿芽,像是一個優(yōu)雅的指揮家把它們帶入合適的節(jié)奏。
起承轉(zhuǎn)合之間,白醋和鹽在母親的指揮下,適時地加入這場演奏。
母親并沒有停下,椿餅定好型后,小火轉(zhuǎn)中火,鍋子似銀蛇左右來回擺動。
餅子在這場華爾茲里演出的第一幕漸漸接近尾聲。
只見母親手腕輕抖,一個巧勁,椿餅飛離鍋身,空中一個翻身,鍋底再次傳來椿餅悠悠揚揚的歌唱。
剛出鍋的椿餅泛著油星,咬開焦脆的外皮,椿芽特有的香氣混著蛋香在舌尖展開,燙得人直哈氣也舍不得松口。
另一份切好的香椿,自然是要涼拌的。
白瓷碗里碼著切好的老豆腐丁、蒜末、辣椒面,頂上堆著翡翠似的椿芽碎。
油燒到八分熱,“滋啦”一聲潑下去,香氣直撲鼻子。
到底頂著“開春第一鮮”的美名,一進嘴,便讓人欲罷不能。
再配上幾個暄軟的白饅頭,一餐下來,吃得心滿意足。
吃得多了,母親也會炸些椿魚兒抑或腌些椿菜來換換口味。
在北方,關(guān)于椿芽,還有著“常食椿巔,百病不沾”的說法。
谷雨將至,老樹抽新芽。
母親的白發(fā)與紫紅的椿芽在風(fēng)里輕顫。
灶臺炊煙裊裊,四十年的光陰都融在這縷熟悉的辛香里。
忽然懂得,所謂“百病不沾”的不是椿芽本身,而是代代相傳的,這份對時令的敬重與珍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