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叔微信ID:jldh123
2025年4月14日,香港交易所股價盤中漲幅超7%。
在中概股退市風險凸顯的背景下,出現這一現象很好理解:
“華爾街關上一扇門,港交所開辟一條路。”
現在,讓我們看看美國、中國在談判桌上你來我往時,中概股風險所在。
最近,華盛頓傳出的消息值得關注:
美國媒體公開報道稱,特朗普政府可能讓中概股從美國交易所退市。美國財政部部長也暗示,可能把中概股摘牌作為貿易談判籌碼。
這就像兩年前《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事件的續集,不過這次的情況有些不同。
阿里巴巴、京東這些公司早已在香港雙重上市。
即便真從美股退市,這些公司還能通過港股市場繼續融資——相當于提前鋪好了逃生通道。
此外,這些公司通過港股通投資的內地資金也在持續增加。
不過,退市帶來的影響也不能忽視,主要體現在四方面:
失去接觸美國龐大資本市場的機會;
交易活躍度可能下降。畢竟,港股換手率比美股低一些;
市場對中美金融脫鉤的擔憂會加劇;
投資者群體縮小可能導致估值縮水,具體影響程度還難以測算。
那么,誰會是最可能被針對的目標?
參考瑞銀觀點,這三類企業壓力最大:
拼多多這類只在美股單一上市的公司——相當于沒買保險。
高負債、現金流緊張的行業——比如電動車和云計算。
市值較小的公司——流動性風險更大。
瑞銀著重提到,采用VIE架構的中概股可能首當其沖——這類公司通過協議控制而非直接持股來運營,美國監管層對此一直心存疑慮。
歷史總會給人參考。
2021年《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引發退市恐慌時,最終通過中美審計監管合作化解了危機。
當時,直接推動了赴港二次上市的熱潮。
總體來看,現在的情況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當政策風險來臨時,提前在香港搭好“備用舞臺”的企業,至少能繼續唱好資本大戲。
港交所這一國際資本樞紐,也將借勢吸納全球流動性活水,在不確定性中夯實中概股"安全墊"的基石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