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塵封地下的驚世發現
1972年,長沙東郊馬王堆的工地上,考古學家們揭開了一座后來被稱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的馬王堆漢墓的神秘面紗!
當棺槨開啟時,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震驚世界——她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辛追,沉睡兩千余年仍肌膚潤澤。而在她的陪葬品中,兩件薄如蟬翼的紗衣靜靜躺在漆箱中,這便是后來被稱為“西漢紡織奇跡”的素紗襌衣。
兩件襌衣,一為直裾(衣長128厘米,重49克),一為曲裾(衣長160厘米,重48克),采用平紋織法,經緯線密度稀疏(經線每厘米58根,緯線每厘米40根),形成均勻的方孔結構,透光率高達75%。若除去領口與袖口的鑲邊,僅重25克,折疊后小到可以藏于火柴盒中。
《禮記》中“玄綃衣以裼之”的描述,正與此類罩衣的用途相合——貴族將素紗衣罩于華美錦袍外,以方面起到防塵保護錦袍的作用,同時使內層紋飾若隱若現,盡顯朦朧之美。
二、雨夜驚魂:永遠的遺憾--國寶失竊受損
1983年10月的一個雨夜,17歲不良少年許反帝翻入那時尚沒有如今這樣警戒防護的湖南省博物館,用鐵棍砸碎展柜,盜走包括素紗襌衣在內的31件文物。由于恐懼和無知,其母許瑞鳳通過焚毀、沖入馬桶等方式毀壞了部分珍貴文物。
素紗襌衣雖然追回,但也有所損傷!
此案震動全國,也促使博物館全面升級安保,真品自此多以復制品示人。
三、修復與重生:科技對話古人
盡管直裾襌衣幸免于難,但歲月侵蝕與盜竊事件仍令其脆弱不堪。2002年,它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為保護原件,南京云錦研究所接下了復制重任。 仿制的第一步就是大難題,那就是現在的蠶絲太粗了:
現代四眠蠶絲纖度達14旦,而西漢三眠蠶絲僅10.2-11.3旦。云錦復制團隊不得不從養蠶開始,用藥物抑制蠶的生長,培育出“瘦身版”蠶種,才勉強接近古絲細度。
第二個難題是現在的金屬梭很容易磨損或拉斷特別纖細嬌貴的蠶絲。復制小組改用古代木梭,即便如此, 織工也訓練幾個月后方能掌握均勻手感。
第三個難題就是顏色色問題
素紗原是本色,并未染色,但千年埋藏使其泛出淡紅。為了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研究員采用紅茶加固色劑模擬古舊色澤,終使復制品“修舊如舊”。
另外就是加捻方法的特殊,采用了左捻和右捻交替的方法,讓面料自然起皺,增加面料的垂度和飄逸感!直到2019年,歷經13年,復制品終以49.5克問世,尚比原件重0.5克。
四、典籍中的記載
《說文解字》:“襌,衣不重也。從衣,單聲”
《釋名?釋衣服》:“襌衣,言無里也。”
這些記載,與馬王堆《遣策》記錄的“素沙襌衣”相印證。馬王堆辛追墓中,素紗衣與刺繡錦衣同出,也恰合《詩經?鄭風?豐》:“衣錦褧衣,裳錦褧裳”的貴族著裝禮儀,彰顯“錦衣欲露還藏”的審美意趣。
而司馬相如《子虛賦》中“曳獨繭之褕紲”,張衡《西京賦》中“霧綃輕裾”,皆以文學筆觸勾勒出紗衣的飄逸,與實物互為映照,揭示漢代絲綢文化的輝煌。
五、傳奇延續:輕紗承載的文明之光
今日,直裾素紗襌衣在湖南博物院常設展中靜默訴說往事,而曲裾版因出土時略有殘損,始終深藏庫房,直至2024年紀念馬王堆發掘50周年特展才首次亮相。兩件襌衣的命運,恰似歷史的雙面鏡:一面是盜竊與修復的警世寓言,一面是科技與傳統的薪火相傳。
它們輕若煙霧的絲縷,不僅織就了西漢工匠的極致匠心,更串聯起古今中外對東方文明的驚嘆。正如唐代白居易所嘆:“應似天臺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古人詩句中的縹緲想象,終在兩千多年后,因一方素紗而有了真實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