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打之前,印度極度自信,打了之后,印度就老實了。1962年10月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公然表示,印度政府將會用軍事對付中國。兩天后,他又公然下令,要把中國軍隊從印度侵占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瞧瞧這用詞“清除掉”這多囂張。
那印度囂張的“底氣”何來呢?印度一直以第三世界的帶頭大國自居,是不結盟運動的領導者,作為南亞次大陸唯一的大國,它對周邊小國奉行霸權政策,肢解巴基斯坦,促成孟加拉獨立,將錫金納入版圖,還控制著尼泊爾、不丹。在與周邊國家談判邊界、水源問題時,印度天天炫耀武力,不可一世。
在軍事方面,就在中印戰爭前一年,印度和葡萄牙爆發了果阿戰爭,印度不到48小時就把葡萄牙打的滿地找牙,印度心想連列強我都打得過還會怕你中國嗎?而且當時中國剛剛經歷自然災害,蘇聯也撤走了對中國的援助。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麥克納馬拉認為,如果打起來,后勤保障會給中國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所以印度才迷之自信!
對于印度的囂張,我軍方面司令員張國華戰前表示,要拿出解放戰爭中打國民黨第181旅和第11師時的勁頭來,要準備打大仗、硬仗、惡仗,還要準備打第二仗、第三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結果真打起來,英國戰地記者評價:印度軍隊的潰逃,除了東非草原角馬遷徙外,從未見過任何哺乳動物成群結隊地跑得如此快。印度資深記者麥克卡爾在《誰是1962年的罪人》一書中評價道:勝敗乃兵家常事,本不算恥辱。但恥辱的是,印軍退卻時如一盤散沙,毫無組織,不戰而逃,全民族為此蒙羞,抬不起頭。
為什么說這場仗打完以后,對印度的影響極大呢?第一,印度國內徹底亂了,美國駐印大使當時記錄了這樣的場景:隨著戰敗的消息傳來,恐慌迅速在城市蔓延。廣播完全終止了正常節目,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印度國歌,人們驚慌失措地聚集在教堂祈禱,整個國家呈現出一副末日景象,最后他說道:“我親眼見證了一個國家國民士氣的崩潰。”
第二,印度主導的不結盟運動事實上破產了。因為仗打到后來,尼赫魯都被嚇破了膽,說好的不結盟,他卻把能說得上話的大國找了個遍,向美國、蘇聯、英國、法國甚至以色列到處尋求支持和武器,用了人家的裝備,就等于上了人家的 “船”,此后再說不結盟也就沒人信了?
第三,印度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以前,印度身后有眾多亞非拉“小弟”。尼赫魯想著,即便這些國家在物質上提供不了支持,喊喊口號、在輿論上鼓勵一下也好。可現實是,戰前印度作為第三世界的領袖,有53個亞非拉國家明確表示支持印度,然而印度戰敗后,原先支持它的53個國家,最后只剩下寥寥無幾的兩個。另外,有 18 個國家在印度一番游說之后,才表示“深表同情”。經此一役,中國名聲大振,許多亞非拉國家私底下紛紛跑來與中國建立關系。
第四,尼赫魯把自己“打”下臺了。戰爭結束不到一年,印度的反對黨自印度建國以來,第一次在國會通過了對尼赫魯政府的不信任案。又過了一年,尼赫魯中風死了。
第五,印度的工業,尤其是軍工業遭受重創。如果不打這一仗,尼赫魯原本打算進行政治經濟改革,自主發展工業和制造業,可現在一切都泡湯了。有限的外匯全都拿去買武器了,根本沒錢再發展工業。印度一直喊著“獨立自主”的口號,喊了幾十年,可從那時起就再也沒能真正獨立自主過。直至今日,印度形成了武器裝備進口依賴,一遇到問題就只知道購買武器來彌補。作為一個大國,印度現在主要武器依舊依賴對外采購,稱得上工業國的拿得出手的產品基本沒有,這與它自詡的大國形象完全不匹配。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印度的民族自信心被徹底打掉了。1962年的戰爭,被印度社會視為自1948年獨立以來唯一輸掉的一場戰爭。2012年法新社記者的文章標題是:“50年過去了,印度仍未釋懷”。印度學者馬漢德拉在2012年《新海峽時報》上撰文稱,當年的邊界戰爭對印度造成的創傷,已經超過歷史上的外來侵略、軍事失敗以及殖民占領,至今無法愈合。印度人想不明白為何戰敗,其實英國早就提醒過他們。
1962年11月,英國刊物《東方世界》發表了一篇名為《地圖戰》的文章,摘要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準確:印度為什么打不贏中國?因為中國人不是一個使用弓箭手的小小的叢林部族,也不是那加族人,而是已經向他們證明了的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