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論語》里說:
“道不同,不相為謀。”
蔣介石與天師張恩浦,一個是追求黨權軍權、翻云覆雨的政治人物,一個是傳教布道、降神驅魔的宗教人物。
蔣介石信基督,張天師屬道教,表面上看,這兩個人似乎不應該有太多的關聯才對。
然而,蔣介石在1949年退守臺灣之時,除了帶走大量金銀財富外,還有許多字畫墨寶、行業人才,其中,就有正一派63代天師張恩浦。
而世居江西龍虎山天師府的張天師,是自愿前往臺灣?還是另有隱情?
正一派歷代天師大都受統治者青睞
作為在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主要有兩大教派,和金元時期才出現的全真派相比,正一派可以稱得上是歷史悠久。
漢朝末年,張道陵創辦教派——“正一盟威”之道,迄今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
張道陵被稱為“老祖天師”,而他的歷代嫡系傳人都被稱為“正一天師”,張恩溥就是正一派的第63代傳人。
事實上,歷代張天師都與統治政權有著不小的關聯。
宋朝時,宋真宗喜歡道教,他曾經召見了第24代正一天師張正隨,還給他賜了一個“先生”的封號。
此后,幾乎每一代的正一天師都得到賜號,龍虎山的玉清觀還被朝廷賜名為“上清正一宮”。
元朝時,正一派更是非常受尊崇,朝廷幾乎將每一代的張天師都封為“真人”。
第38代張天師被朝廷授予“金紫光祿大夫”不說,還被賜了金印,第39代天師張嗣成則被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同時還獲得了掌管全國道教事務的權力。
龍虎山天師府在元代時的權力達到什么程度呢?他可以直接發放代表道士身份的證明——“度牒”。
到了明朝時期,正一派依然受統治者的青睞,從朱元璋賜封第42代天師張正常為“真人”起,此后十代天師都被封為大真人,且世代天師都奉命掌管全國道教。
俗話說:花無百日紅!正一派也沒能逃掉衰落的命運。
清朝的統治者為滿族人,他們更加信賴的是喇嘛教,未得到當權者重視的正一派就這樣逐漸沒落,甚至從清朝中期起,他們連入宮覲見的資格都沒有了。
62代天師曾依附北洋軍閥
沒了朝廷封號的加持,正一派的待遇大不如前。
張恩浦的父親——62代天師張元旭上位沒多久,就趕上溥儀退位、清朝滅亡,朝廷曾經給他們的待遇也被地方政府全部取消。
不過,宗教信仰從來都和統治政權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不管自身信教不信教,統治者都需要宗教來幫他們籠絡民心,維持統治地位。
張元旭和他的天師府,就這樣受到了北洋軍閥們的追捧,竊取地位成功的袁世凱,一上臺就迫不及待地派人去江西龍虎山,請天師進京。
張元旭對于正一派的輝煌過往,大多見于書面記載。
從他出生起,道教和正一派就已然衰落,他精通道法、擅長文章,同時他也深深地明白:傳承正一派,重現昔日榮光的責任,不可不擔!
他沒有過多思考袁世凱的行為本就是倒行逆施的,或者他也只是簡單地認為“勝者為王”,而眼下的“王”就是袁世凱。
總之,為了尋求統治政權的庇護,他應袁世凱之邀來到了北京。
而袁世凱也表現出了他的誠意:重修天師府、賜匾額……
張元旭也抓緊時機,在上海籌建全國性的教會組織,但未能如愿。
世事難料!在革命的浪潮中,袁世凱匆忙上臺又匆忙下臺,緊接著又是一片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亂世局面,正一派再一次失去了依靠。
為傳承,63代天師追隨蔣介石
1924年,張恩浦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天師道的玉印和法劍,成為第63代張天師,名義上的正一派首領。
為什么說名義上呢?
因為,雖然張恩浦自幼苦修道法,且學有所成,但此時的正一派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說嚴重點,能不能傳承下去都還是個未知數。
他的父親曾為了道派傳承,在各路軍閥中游走。
而此時,各路軍閥在一片討伐聲中,早已如“樹倒猢猻散”,紛紛落敗逃亡,他不得不擦亮眼睛,用實力去為天師府尋找到一個靠得住的“后臺”。
他最終找到這個后臺——蔣介石的國民政府。
說起來,張恩浦得到國民政府的認同,也是費了一番周折的。
那是在1927年的秋天,一場特大火災在上海城內肆虐。
大火燃燒了七天,都沒有停止下來的跡象。連日來晴空萬里,也看不出來有任何下雨的征兆。
最后,蔣介石在他人的提醒下,決定請張恩浦到上海設壇求學。
張恩浦從龍虎山來到上海后,就在龍華廟設壇做法事。
說來也巧,隨著張恩浦一氣呵成地做完畫符、揮劍等求雨動作,天空中竟然真的出現了烏云,沒過一會兒,大雨就傾盆而下,將大火澆滅。
城內的百姓頓時歡呼雀躍,認為真的是張天師請來了神仙顯靈,使天降甘霖,化解災難。
一度門可羅雀的道觀,慢慢地又出現了門庭若市的熱鬧景象,正一派再次得到了世人的信奉,張恩浦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這事聽起來,其實很有些兒戲!畢竟,國民黨也曾是高舉反帝反封建大旗的革命隊伍。
讓道士設壇求雨的事情,本來就違背科學,但蔣介石顯然也達到了他的目的:他在1927年發動政變,被社會各界人士譴責討伐。
此次求雨成功,令普通老百姓奔走相告,對他的反對聲浪由此也減弱不少。
畢竟,普通老百姓關心的還是眼前的生活和眼前的困難。蔣介石對此十分滿意,張恩浦和正一派也因此得到了國民政府的認可。
甚至,在40年代的時候,盡管張恩浦擅長的“齋醮、符箓”都與戰場無關,蔣介石還給他授了一個副軍長的頭銜。
張恩浦對國民黨政府,也選擇了一生追隨。
求“正統”,蔣介石帶走正一派63代天師等3人
轉眼就到了40年代后期,抗戰時期一直退隱的張恩浦,提出成立一個上海市道教會,試圖以“先地方、后全國”的路徑,達到成立全國性道教會的夢想。
不過沒多久,蔣介石就撕毀國共合作協議,發動了解放戰爭,局勢再次動蕩不安,張恩浦復興道教的計劃未能實現。
等到1949年,國軍兵敗如山倒,蔣介石劃江而治的幻想落空,不得不退守臺灣。
蔣介石自是不甘心的,他既想在臺灣再造一個國民政府,也想著終有一日能夠卷土重來。
所以,他要帶走的東西實在很多。除了金銀財富、親信隊伍,還有文人墨客、書畫文物,甚至,他還在高人的指導下,要帶走宗教學派大師。
事實上,除了正一派的張恩浦,蔣介石還帶走了藏傳佛教的代表人物第七世章嘉和儒家學派的代表孔德成。
帶他們到臺灣,是為了利用他們在道家、佛教、儒家的影響力來穩定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最直接、最有力的就是用他們的出身來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
要知道,正一派的歷任天師都要是嫡出,且還有“傳長不傳幼”、“傳子不傳弟”、“傳弟不傳侄”、“傳男不傳女”等諸多所謂證明“正統”的制度,而孔德成,正是孔子嫡系孫子。
將這三人一同帶往臺灣,蔣介石打的是什么算盤,已經不言而喻。
為傳道,63代天師等人甘愿赴臺灣
那么,張恩浦等人,又是為什么要跟著蔣介石來到臺灣呢?
張恩浦已經被蔣介石授予副軍長稱號,因此他深知在共產黨眼里,自己和蔣介石才是一路人。
留在大陸,日子會怎么樣?還無從得知,但他多年來,深受蔣介石信賴,在傳道方面,蔣介石也給予他不少支持。
如果去臺灣,正好可以借助他的力量,繼續傳道,復興道教。
而藏傳佛教的第七世章嘉,他和蔣介石的關系向來十分親密,兩人自從在1912年就有往來。
蔣介石曾為了扶持他,將他封為“宏濟光明大國師”,而作為回報,第七世章嘉在蒙古的問題上,曾為蔣介石出力不少,去臺灣,他同樣也抱著弘揚佛教文化的目的。
再說到衍圣公孔德成。儒家學派在我國歷史悠久,影響深遠。
孔家人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一直都不容忽視,從宋朝有“衍圣公”的封號開始,到孔德成時已經世襲到第三十一代。
但孔德成生不逢時,他是在五四運動等革命浪潮席卷國內的時期長大的,聽到了很多反對儒家學派的聲音。
蔣介石尊崇儒家,所以孔德成與他交好,一個為達政治目的,一個則為了保住社會地位,兩人同樣有著利益關系。
所以,當蔣介石下令帶走這三個人同去臺灣的時候,他們雖然都與蔣介石的目的不一致,但也都出于自身考量,并未拒絕。
赴臺傳播宗教文化
就這樣,張恩浦等人跟著蔣介石來到了臺灣,并開始了在臺灣的傳教生活。
張恩溥走的時候,帶走了自己的長子張允賢,另外還有祖傳的“玉印”及“法劍”。
剛開始,他隱居在覺修宮——一處位于臺北的道觀,在此期間,他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想法,著手研究道教在臺灣的發展計劃。
蔣介石倒是對張恩浦非常照顧,除了生活上對他和家人十分優待外,也大力支持張恩浦宣揚道教文化。
一年后,張恩浦一手創辦的臺灣省道教會就在臺北面世,他則親自擔任理事長。
不久,他又爭取多方支持,設立了嗣漢天師府駐臺辦事處,用以開展道教事務,而他本人,也以正一派領導者的身份,開始在臺灣傳教授度牒。
十余年后,他帶著道教使團,向南出發,先后到達了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宣揚道教文化,可喜的是,他在這些地方,收獲了一大批信徒。
沒過兩年,他又在原臺灣省道教會的基礎上,建立了中華道教總會,并當選為首屆理事長。
對于臺灣道教各派之間聯系和如何對外國開展傳教布道工作等都作了規定。
這個組織發展至今,已有3個分會共計21個支會,但組織非常松散。
而到了上世紀末,臺灣地區登記在道教名下的宮廟達到近七千座,道教教職人員三萬多人,信徒有近三百萬人,道教界還在臺灣開設了幼稚園、圖書館等,用于傳道。
相比之下,與他同去的第七世章嘉在臺灣的傳教之路并不順暢,藏傳佛教在臺灣并不受歡迎,信徒很少,且由于他在1957年就逝世,未能實現將佛教發揚光大的夢想。
而孔德成到臺灣后,重建了家廟,宣揚儒家文學,還在大學擔任教授。
直到2008年去世,倒也算是有所建樹了,順便說一句,孔德成雖然跟著蔣介石去了臺灣,但他骨子里還是一個愛國人士。
在抗日戰爭前,日本人曾經不止一次要求參加孔子學院的落成典禮,孔德成都沒有同意。
由此可見,雖然他出于社會地位等考量,選擇了蔣介石,但他抵抗外敵入侵的心還是堅定的。
在張恩浦到臺灣整整二十年的時候,他在率領使團去菲律賓傳教回來不久,就羽化了。
當年他離開時,只帶走了自己的長子張允賢,他的妻子、女兒和其他親人都留在了江西貴溪縣。
到臺灣后,他十分想念江西龍虎山,但因為海峽阻隔,不能通信,龍虎山的天師府的情況如何,他也無從得知,亦不能和妻兒團聚。
去世前,他曾叮囑后繼者要“重振天師府”,但隨他赴臺的長子也已離世,只能由他的堂侄代理掌位,傳承了將近2000年的“張天師”名號,過了63代,卻再無嫡出傳人。
他一生為“傳承正一道、重振天師府”而殫精竭慮,不料事與愿違。
生前,他未能等到祖國統一,再回龍虎山,重振天師府,在他死后,他的后人們卻為了爭奪誰是“正一天師”而爭執不休。
說來有些諷刺,也有些悲涼!
而蔣介石帶走的大師名流,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大都沒能發揮出來真正的價值,只能說,一切皆有定數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