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制造業回流美國特不靠譜
本土產業鏈被折騰得嚴重碎片化
有點數·數字經濟工作室原創
作 者 | 有 叔
微信ID | yds_sh
從中國的機電產品到歐盟的汽車,從東南亞的紡織品到日本的電子產品,特朗普近期瘋狂征收關稅的行為,正在將全球貿易體系推向懸崖邊緣。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為何在明知可能引發全球經濟衰退的情況下,仍拼命對所有國家征收關稅?在他看來,征收高額關稅不僅能為美國帶來了巨額的資金,還試圖吸引產業回流。但受到供應鏈、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等多方面的限制,“制造業回流”只是癡人說夢而已。
提高關稅,特朗普要向全球搶錢、搶廠
二戰過后,美國的制造業曾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各種工廠車間支撐起美國經濟的半壁江山。然而,隨著全球新興產業的崛起,美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金融、科技等領域蓬勃發展,打造出豐富的“泡沫經濟”。之后,美國本土制造業規模減少,出口根基受損,只能依賴進口填補缺口,長久以往,美國工廠紛紛關停,工人面臨下崗,一些城市變為“鐵銹地帶”,從此一蹶不起。
美國現任副總統萬斯在其《鄉下人的悲歌》等回憶錄中寫道:“小時候,父親在通用工廠工作,全家周末開著嶄新的雪佛蘭去湖邊野餐。”但當制造業外流之后,他這一代人見證了美國無數汽車工廠的關閉,工作的消失,以及家庭和社區瓦解,工業地成為鐵銹地。
恢復美國引以為傲的制造業,是好幾代美國總統的夙愿。
早在2009年,奧巴馬剛上臺不久,就提出重振美國制造業計劃。2018年,特朗普不顧美國財政已經捉襟見肘的尷尬現狀,大手一揮,推出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未來15年,投資1.5萬億美元搞基建,夯實提振產業的基礎。拜登上臺后,雖說執政理念和特朗普那是大相徑庭,可在重振美國制造業這件事上,卻和前任達成了“高度一致”。各種政策齊發,又是推出大基建法案,想著通過搞基建拉動制造業;又是喊著“買美國貨”的口號,給美國企業開“小灶”。
特朗普開啟第二個任期沒多久,就甩出了加征關稅這個“大招”,希望能夠扭轉國內制造業“空心”的局面;通過提高進口商品的價格,推動國內制造業回流,增加國內產品生產,抑制美國對外國商品的消費熱情,進而引導消費者購買美國本土產品,進一步促進國內生產與就業。
通過提高關稅,特朗普試圖向別的國家搶錢、搶廠——搶錢是要用多征來的關稅填財政窟窿,美國國債已經堆到36萬億美元,每天利息就要燒掉20億。搶廠是逼制造業回流,美國制造業占GDP比重從15.6%跌到11.1%,連國防工業300項關鍵產品都要進口。特朗普的邏輯簡單粗暴:加稅讓進口比本土生產還貴,企業自然搬回來。
供應鏈脫節,“世界第八大奇跡”也爛尾了
盡管特朗普算盤打得噼啪響,但要讓制造業回流卻并不容易,借用那句流傳很廣的話就是:想要讓美國制造業復蘇,除非上帝親自拿著扳手去擰螺絲!
目前制造業是全球分工的結果,不同國家和地區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技術水平、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參與到全球制造業分工體系當中。要強行破壞這種分工,牽扯的是極為龐雜的體系,供應鏈布局、人力資源配置等諸多復雜因素相互交織。
美國國內工業供應鏈嚴重脫節,是特朗普妄想制造業回流的首要障礙。對于美國本土企業而言,原材料、零部件進口通道被關稅抬高了門檻,成本直線上升,尤其是汽車產業。汽車產業作為全球產業鏈高度融合的產業,美國汽車的制造大量依賴進口零部件,這對于美國車企來說,利潤空間會被無情壓縮。
再以蘋果手機為例,屏幕、外殼和電子元件主要依賴亞洲工廠。即便加征關稅,從亞洲采購仍比在美國重建供應鏈更便宜高效。美國的工業級供應鏈,特別是電子元件嚴重不足。沒有零部件供應,再高的關稅也難讓制造業回流,企業最終還得進口。
2017年7月,美國威斯康星州政府以破天荒的30億美元稅收優惠為籌碼,邀請富士康在此打造“美國制造”的標桿項目。富士康宣布將在未來4年內投資100億美元建設全球頂級液晶面板生產基地,承諾創造1.3萬個就業崗位。2018年6月,工廠動工時,特朗普親臨奠基現場,把這座還沒影的制造園區夸成了“世界第八大奇跡”。
當威斯康星州耗費5億美元推平數百座民宅農場后,等來的卻是項目規模斷崖式縮水:實際投資額不足承諾的十分之一,就業崗位僅兌現11.5%。2024年4月,當拜登巡視這片土地時,曾經被吹得天花亂墜的藍圖,只剩下一堆讓人哭笑不得的諷刺殘影。
美國制造業已經外流幾十年,這幾十年時間,本土產業鏈被折騰得嚴重碎片化。現在很多關鍵零部件,像半導體材料、電子元件這些,主要都得依賴亞洲供應。企業回流回去之后,就像一座孤島,根本沒辦法獲得成本優勢,這也是“世界第八大奇跡”最終爛尾的重要原因。
哪怕建起了工廠,卻招不到合格的工人
制造業需要的人力資源也是個大難題。二戰后,美國產業工人在就業人口中的比例為30%,隨著時間推移,這一比例不斷降低。2024年美國產業工人約有1300萬,較本世紀初減少約500萬,在就業人口中的比例已降到10%左右。
在美國開工廠的曹德旺說,美國從70年代開始了“去工業化”進程,到80年代進入高峰,人們一股腦地去做虛擬經濟,年輕人去華爾街,去硅谷,導致工業企業里每個檔次的管理干部都是缺乏的。哪怕是他的福耀玻璃,在美國的工廠也缺幾百號工人。
不僅福耀玻璃,臺積電、英特爾、福特、本田、豐田、大眾,這些各領域的標桿制造業企業,都在抱怨美國的工廠招不夠工人。2024年1月,美國勞工統計局報告稱,全國制造業職缺有62.2萬個,整體勞動參與率從1990年代67%降到2023年63%以下。預期到2033年,美國制造業將開設380萬個新職位,但只有一半可能得到填補。
美國作為發達國家,制造業平均小時工資是新興市場的6 - 8倍。以勞動密集型的服裝制造業為例,在東南亞等地,工人月工資可能僅幾百美元,而美國本土同等崗位薪資要高出數倍。更為關鍵的是,即便是拿出較高的薪資,也未必能招到合適的人。
就拿富士康在美國的工廠來說,為了招人,富士康那也是下了血本,薪水開得不低,可即便如此,還是招不到人。富士康為了解決這問題,也是絞盡腦汁,又是考慮和大學、技術學校合作,想著從學校直接招人;又是打算雇用退役軍人,可一番努力下來,還是沒能完全解決招工難問題。到最后,富士康甚至被逼得考慮從中國派員工過去。
即便招聘到了足夠的美國人進工廠,也未必能滿足全球制造業的需要。2019年10月,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為了規避關稅問題,法國時尚巨頭路威酩軒(LVMH)集團位于得州約翰遜縣的工廠正式投入生產。彼時,特朗普還特別到場,與LVMH集團董事長伯納德·阿爾諾共同剪彩。
5年多之后,這座工廠成了LV全球表現最差的工廠,遙遙落后于其他工廠。由于大部分的工人并不是經驗豐富的工匠,而是匆匆接受了2-5周的培訓后,就上陣了。因此這座工廠自高調開業后,一直面臨生產的問題,僅能生產LV最簡單的產品,稍微復雜的袋子,要去其它工廠生產。截至2025年2月,這座的美國員工總數略低于300人,與LV5年內招滿500人的計劃有明顯差距,與阿爾諾承諾的提供1000個職位,更是相去甚遠。
美國制造業缺的不只是產業鏈和人力資源,還面臨諸多問題,比如基建。若大規模重啟制造,美國的電網、公路和港口將承受巨大壓力,而當前,美國的基礎設施根本無法支撐這一轉型。此外,美國政策朝令夕改,建廠像“賭博”,美國法律環境的高度訴訟風險以及關稅的結構性錯誤等也讓美國的制造業回流面臨壓力。
另一方面,加征關稅直接導致進口商品成本提高,而這些新增成本將層層嫁接到消費者手上。耶魯大學學者經過縝密計算后得出,特朗普的這一關稅政策硬生生地將美國家庭年均消費支出拉高3000多美元。
特朗普想要憑借提高關稅拉回制造業,卻無視美國自身的短板,最終不僅會破壞國際合作的信任根基,還難以實現制造業大規模回流,只能看著機會漸行漸遠。而那時,他的任期一到,也就只是拍拍屁股走人而已,留下的卻是全球經貿體系的一地雞毛。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