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阿拉法特失去了埃及支持,走投無路的他帶著4000多士兵和40萬巴勒斯坦難民投奔約旦。
本著對同為阿拉伯民眾的同情心與幫扶心理,約旦國王好心的收留了這群“無家可歸”的人,誰知正是這一舉動,差點令整個約旦陷入萬劫不復當中。
自從約旦迎來這群“瘟神”后,國家內部開始出現各類令民眾恐慌事件,對外阿拉法特等人繼續向以色列發出挑戰,不斷將戰火引向約旦。
約旦這個在困境中對他們伸出援手的國家,此刻逐漸淪為了巴解組織的基地。
巴解組織中不乏激進派,沒少做出過激行為,例如劫持客機、綁架甚至暗殺約旦國王。
PLO組織膽大張狂到在奧運會期間,都敢公然闖進去殺掉來自以色列的運動員。
這就是著名的“黑色九月”事件。
巴解實施的該次恐怖襲擊行為,徹底激怒了以色列以及約旦民眾的怒火。約旦好心收留阿拉法特等人,差點將自己國家安穩賠進去。
但請神容易送神難,這時約旦再想將巴解組織“請出去”就不容易了,他們想要的可太多了。
好在在求助了美國和以色列后,約旦才算是將巴解這尊“瘟神”給成功驅逐出去。
同樣的“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并未結束,阿拉法特帶人離開約旦后再次落腳黎巴嫩,這次“噩運”輪到好心的黎巴嫩了。
很顯然約旦的前車之鑒沒有讓他們長一智,PLO組織再次以巴黎嫩為據點,將戰火帶給了黎巴嫩這片土地。
在不斷為黎巴嫩招致“外患”的同時,巴解組織在黎巴嫩內部,也沒少為其制造“內憂”。
巴解組織聯合黎巴嫩本土的穆斯林信徒們,對本土基督教徒展開迫害行為。
同時,以色列也沒閑著,拉開架勢就開啟了“第五次中東戰爭”。與此同時,以色列還聯合了黎巴嫩的基督徒“長槍黨”,一同準備全殲法塔赫。
一時間,黎巴嫩陷入狼煙四起、民不聊生之中。正在戰事陷入白熱化之際,美國以及一些西方國家跳了出來,他們對以色列施加壓力,迫使其停手。
以色列雖然停手了,黎巴嫩保守迫害的基督徒組建的“長槍黨”們,他們可并未收手。在以色列以及長槍黨的雙重重創下,PLO這次徹底元氣大傷。
這場由“長槍黨”組織的屠戮,就是“貝魯特大屠殺”。
阿拉法特此刻徹底沒有了底氣,他接受了“溫和”解決問題,并在1974年公開發表講話,呼吁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來化解巴以沖突。
自1980年開始,阿拉法特這個號稱為了建國而戰斗畢生的戰士,居然轉變了自己“以暴制暴”的戰斗策略,他開始趨向于和平解決,亦或者說溫和的戰斗。
1988年,巴勒斯坦正式成立,阿拉法特因為及時轉變戰略減少傷亡,還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有人說他不配獲得該項榮譽,畢竟阿爾法特的前半生沒少組織恐怖行動,制造了不少流血犧牲事件。
阿拉法特尚未成年之前,一直生活在較為平和的環境中。直至他19歲時,第一次接觸到戰爭,也是在這場戰爭中,他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這令他逐漸萌生了“戰斗”的想法。
1957年,在埃及開羅大學有過巴勒斯坦學生會主席經驗的阿拉法特,已經掌握了一定的人脈和領導經驗,他創建了“法塔赫”組織,并開始著手籌備武裝斗爭。
在阿拉伯語中“法塔赫”的意思是“勝利”,同時彰顯出阿拉法特的野心和決心。
時隔一年后,阿拉法特加入PLO,在找到志同道合的組織后,更加激化了他的戰斗欲。
憑借激進主戰、手段狠辣殘忍,阿拉法特很快就贏得了擁護,快速成為了PLO中的領導人員。
在阿拉法特的前半生中,他制造、主張了多次恐怖行動;后半生則開始呼吁和平。
對于一個這樣富有傳奇經歷的人物,你覺得“諾貝爾和平獎”他到底該不該得呢?
(參考資料:朱志勇.《巴以沖突簡史》.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