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在公開場合直言“我們不需要馬斯克”,這一句決斷的切割,將兩人曾緊密的政治商業聯盟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從支持特朗普競選到共同推動政策落地,馬斯克曾被視為特朗普科技政策的“代言人”,然而,隨著特斯拉在華業務的深化與特朗普對華關稅政策的矛盾加劇,雙方的理念分歧逐漸顯露。
此次公開決裂,使得馬斯克與特朗普的關系瞬間成為全球焦點,而這場政治與商業的碰撞,最終卻以馬斯克對華拋出"忠告"的戲劇性轉折收場。
特朗普與馬斯克關系裂變
2025年4月10日,特朗普公開表示不需要馬斯克,并強調“我不需要他的車”,直接否認馬斯克在其政治布局中的核心價值,并明確切割與馬斯克的政治合作關系。
盡管其聲稱購買特斯拉是為“表達支持”,但這一表態被普遍視為對馬斯克實用價值的否定,以及對馬斯克的主動疏離,甚至暗含“卸磨殺驢”的意圖。。
這種態度上想戲劇性轉變與2024年大選期間馬斯克花費巨額資產為特朗普進行高調支持的情形形成對比,而特朗普此番言論被媒體形容為“180度大轉彎”,引發外界對雙方關系破裂的猜測。
2024年大選期間,馬斯克攜帶著巨額資產成為了特朗普勝選的關鍵推手,而作為回報,特朗普則是組建“政府效率部”的,并任命馬斯克為負責人,賦予其改革聯邦政府架構的權力。
然而隨著改革觸及深層利益、特斯拉自動駕駛政策受阻、腦機接口審批停滯,都使得馬斯克與白宮的矛盾開始逐漸顯露出來,特別是近期關稅的爆發更是讓這場矛盾愈演愈烈。
而此次特朗普的公開表態,更像是一場“切割儀式”,既彰顯自身決策獨立性,又暗示馬斯克已完成階段性使命,現在的他已經不需要馬斯克幫助的意思。
因此人們廣泛的認為特朗普的不滿是源于此前馬斯克曾主導政府效率部改革,因該部門推行的裁員政策引發民眾不滿,間接導致特斯拉銷量下滑,也削弱了特朗普對其政治價值的信任。
但事實上,特朗普與馬斯克關系的破裂卻并不是原因效率部改革所帶來的問題,更多的是因為雙方理念上的不同與分歧,而馬斯克領導效率部改革所造成的結果不過是雙方關系破裂的一種催化劑罷了。
政策與理念下分歧的加劇
但是如果仔細觀看的話,就會發現雙方之間的裂痕早有端倪,只是那時的他們都因眼前的利益而暫時的忽視了這一點,特朗普需要馬斯克的支持,而馬斯克所需要的則是特朗普勝選后的影響。
就比如雙方在能源政策上的分歧,特朗普對馬斯克推動的電動汽車補貼政策呈曖昧態度,甚至暗示將削減稅收抵免,而馬斯克則公開支持石油天然氣行業,與特朗普的“能源獨立”口號形成微妙對沖。
更關鍵的是,特朗普對AI與數據中心的高能耗持批評態度,與馬斯克主導的科技革命路徑產生沖突,這種價值觀差異,使得曾經的“第一兄弟”漸行漸遠。
同時特朗普的表態亦充滿政治算計,在政府效率部完成精簡聯邦機構、削減開支的階段性目標后,那么對于特朗普來說,馬斯克對他的“工具價值”早已大幅衰減。
而此時特朗普這種與馬斯克急忙進行撇清關系的行徑,既能向傳統能源選民示好,又可避免馬斯克在政策制定中的潛在掣肘。
反觀于馬斯克,此次的事件對于馬斯克而言,是直接暴露了科技巨頭介入政治的脆弱性,當商業利益與政治權力直接碰撞時,資本的話語權往往需要讓位于體制內的規則。
因此當馬斯克褪去“救世主”光環,特朗普回歸“交易藝術家”本色的進行著利益上的衡量,而兩人關系的冷卻不僅標志著一段特殊政治聯盟的終結,更預示著科技與政治的共生模式正面臨新的重構。
而此次的公開決裂,既是特朗普對馬斯克“越界”行為的警告(如參與國防部機密會議),也是馬斯克商業利益與特朗普政治立場沖突的必然結果。
馬斯克的忠告
特朗普的公開斥責,本質是對馬斯克在新能源領域與共和黨傳統能源利益沖突的清算,面對政治巨頭的打壓,馬斯克并未選擇硬碰硬,而是以商人的敏銳嗅覺將矛盾焦點轉移至中國。
這種策略不僅巧妙規避了與美國政權的直接對抗,更釋放出向中國市場的示好信號,作為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場,中國對馬斯克商業帝國的支撐作用不言而喻。
此次"忠告"中關于"中美科技合作"的論述,實則是在美國政治壓力下,對在華業務穩定性的一次戰略性加固。
馬斯克對華"忠告"的核心主張——"科技競爭應服務于人類共同利益",看似是對中美關系的溫和建議,實則暗含更深層的商業邏輯。
隨著特朗普關稅戰加劇,兩人在政策上的分歧逐漸顯,馬斯克多次反對關稅的,并直言“稀土提煉技術在中國”,暗示對華強硬政策徒勞,而特朗普則需維持“美國優先”敘事,對盟友的搖擺態度愈發不滿。
馬斯克的“提醒”更像是一種警告,切斷與中國的合作,美國在關鍵技術上將陷入被動,而英國等盟友的轉向進一步印證了馬斯克的判斷,特朗普的“單邊主義”正面臨全球產業鏈的集體反噬。
作為同時掌控特斯拉與SpaceX的科技巨頭,馬斯克始終在構建一套去中心化的全球商業版圖,他既需要美國的技術土壤,又倚重中國的制造能力與市場潛力,更覬覦歐洲與東南亞的新興機會。
這種不依附于單一政權的商業策略,使其能夠在特朗普的"政治正確"與中國的"發展紅利"間游刃有余,而此次的表態,正是其技術全球化理念的又一次具象化表達。
值得注意的是,馬斯克近期在臺灣問題上的表態與對華"忠告"形成微妙呼應,他主張"建立比香港更寬松的特別行政區",這種看似超脫立場的建議,實則暗合中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
這種策略性趨同,既展現出其作為國際商人平衡大國關系的智慧,也暴露出其技術寡頭在政治議題上的實用主義邏輯。
通過將商業利益與政治敏感議題掛鉤,馬斯克成功將自己塑造為"促進和平的調停者",進一步鞏固了其超越單一國家框架的全球影響力。
結語
這場風波最終超越了簡單的個人恩怨,演變為科技資本與政治權力碰撞的縮影,而馬斯克以"忠告"作為回應的智慧行徑,則是揭示出了全球化時代的新生存法則。
當傳統政治強權試圖將商業巨頭納入單一敘事時,掌握核心技術的話語權者總能通過重新定義議題,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這種權力博弈的范式轉變,或許正是理解未來國際關系演進的密鑰。
不過盡管現在雙方裂痕已顯,但兩人的關系卻未必會徹底“陌路”,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公開的決裂,已然成為全球化時代科技與政治角力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