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各大房企的高管名錄,不難發現,萬科王石、恒大許家印、世茂許榮茂、碧桂園楊國強、保利宋廣菊、金地凌克等眾多初代地產大佬都已隱退。
理由大致有二:第一,大佬們隨著年齡增加,不得不選擇退休或者讓位;第二,面臨行業困境以及公司壓力,大佬們主動退居幕后,讓年輕人來抗壓。
在一眾房企中,遠洋李明比較特殊,他自2007年擔任遠洋集團董事局主席至今已經有18年,如果加上其在中遠房地產(遠洋集團前身)的任職時間,已經接近30年。
李明的堅守,并不是因為遠洋集團的業績出色。相反,過去三年內,遠洋集團陷入持續虧損狀態。這位“老帥”面臨著極大的壓力與挑戰。
2024年,遠洋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36.41億元,同比下降49%;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為186.24億元,同比減少12%%;協議銷售總額為351.60億元,同比下降30%。
過去三年,遠洋集團持續虧損。2022年凈利潤首虧156.5億元,2023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210.97億元,到了2024年股東應占虧損達186.24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550億元。
可以說,李明經歷過遠洋集團的輝煌年代,但也迎來至暗時刻。值得慶幸的是,李明一直在堅守,等待“黎明”的到來。
三年虧損550億
時間撥回到2021年,遠洋集團的發展態勢還比較平穩。全年實現營業額約642億元,同比提升14%;凈利潤約51億元,同比提升9%,并連續3年保持“綠檔”。
在銷售規模上,遠洋集團全年協議銷售額約1363億元,同比增長4%;銷售面積約767萬平方米,同比升9%。土地儲備也隨之增加,新增土儲571萬平方米,總貨值超800億元。
但好景不長,市場的風云變幻導致遠洋集團在2022年首次出現大額虧損。當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61.27億元,同比減少28%,歸母凈虧損達到159.3億元。
造成這一虧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土地成本的攀升嚴重壓縮了盈利空間,2022年遠洋集團總土儲樓板價/售價比從2018年的0.33上升至0.44。
此外,遠洋集團出售物業及附屬公司等權益導致虧損11.38億元,對合聯營企業的投資虧損18.29億元,大環境壓力下對投資物業及金融資產的公允值、計提減值準備等合計虧損56.78億元,匯兌損益虧損11.78億元。
到了2023年,遠洋集團虧損加劇,營業額為464.59億元,同比雖有1%的上升,但毛利僅為11.83億元,同比下降約50%,毛利率降至3%。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飆升至210.97億元。
這一年,國內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遠洋集團協議銷售總額下降至505.30億元,較2022年的1002.90億元下降約50%。
此外,投資物業重估、金融資產減值損失等因素加劇了賬面虧損,遠洋集團錄得金融資產減值損失凈額112.83億元,投資物業公平值減少為9.28億元。
2024年,遠洋集團的經營狀況依舊艱難。全年實現營業額236.41億元,同比減少49%;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為186.24億元,虧損有所收窄,但仍處于高位。
這一年,遠洋集團的協議銷售額為351.6億元,同比減少30%,協議銷售面積達到299.68萬平方米,同樣下降三成。物業開發帶來的營業額直接腰斬,僅剩172.23億元。
不過,由于遠洋集團2024年全力推進的境外債重組尚未正式生效,預計百億元量級的重組收益將會在2025年財年釋放,屆時盈利情況或許會有改善。
遠洋爆雷與重組
遠洋集團創立于1993年,2007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03377.HK),主要股東為中國人壽及大家人壽。
曾幾何時,遠洋集團發展態勢良好,業務范圍涵蓋住宅開發、不動產開發運營、物業服務等多個領域。然而,隨著房地產市場的下行,遠洋集團逐漸陷入債務泥沼。
2023年,遠洋集團旗下債券“18遠洋01”因擬與持有人協商兌付調整事項停牌。該債券發行于2018年,規模20億元,原兌付日為2023年8月2日。雖債權人會議給予了30個自然日寬限期,但展期方案遭到債權人反對,要求按期全額兌付本息。
同年8月14日,遠洋集團發布公告,旗下將于2024年到期的美元債券SINOCE607/30/24未能在8月13日寬限期結束前支付利息(2094萬美元),導致發生違約,該債券停牌。
當日,遠洋集團還公告預期上半年虧損約170億元至200億元。這一系列事件標志著遠洋集團正式爆雷。
此后,遠洋集團迅速展開自救行動,將重點放在債務重組上。2024年1月,其成功實現10只境內債券展期,涉及金額達182.66億元。
在境外債務重組方面,2024年7月18日,遠洋集團首次公布境外債務重組方案,范圍涵蓋現有銀團貸款、現有雙邊貸款及現有票據,未償還本金總額約為56.36億美元。
但該方案一經提出,便遭到部分境外債權人反對。據媒體報道,在相關電話會議中,律所年利達表示超過60%債券持有人反對重組方案,原因在于債權人認為遠洋集團擁有大量離岸資產和公司間應收賬款,有能力早點還錢。
最終,遠洋集團的境外債重組取得重要進展。2月3日,英格蘭法院作出判決,批準這一重組計劃,2月6日晚間,遠洋集團正式宣布英國重組計劃生效日期落實。
3月27日晚間,遠洋集團發布公告宣布,境外債務各項重組條件均已獲達成,即日起正式生效。
遠洋集團境外債重組總規模約63.15億美元,將轉換為約22億美元的新債務,以及約41.15億美元的新強制可轉換債券及新永續證券,預期新票據、新強制可轉換債券及新永續證券將于3月28日或前后于新交所上市。
在推進境外債務重組的同時,遠洋集團境內債務問題也再次浮現。2月25日,遠洋集團旗下債券H18遠洋1、H19遠洋1、H19遠洋2、H21遠洋1四只債券停牌,按照此前展期方案,這四只債券分別應于3月2日、6月20日、6月20日和8月12日支付5%的本金。
3月19日,遠洋集團旗下的北京遠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為做好相關債券后續償付安排,H15遠洋3、H15遠洋5、H21遠洋2自3月19日開市起停牌。
據知情人士透露,遠洋集團境內債務的重組已進展到與債權人進行初步溝通的階段,并計劃在8月下旬之前推出整體重組方案,重組范圍至少涵蓋7只公司債,本金約130億元。
李明的變革與堅守
在房地產行業的浪潮中,遠洋集團在董事局主席李明的帶領下,歷經多次戰略調整、組織架構變更以及品牌升級。
2016年,遠洋集團做出了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舉措,將“遠洋地產”更名為“遠洋集團”。
當時,遠洋集團正步入第四步發展戰略規劃期,在“全地產”視角下,其欲構建以房地產實業為基礎、圍繞“全地產視角”的有限多元業務結構。
李明期望通過這一更名,打破單純的地產局限,支撐起遠洋系的多產業格局,朝著涵蓋商業、資本、服務、營造等五元業務多向發展的投融資集團轉型。
為配合戰略轉型,遠洋集團的組織架構也重新劃分為“六橫十縱”。其中,“六橫”是以財務管理中心、人力行政中心等組成的職能部門,主要提供決策支持與平臺支持。
“十縱”則是以業務劃分的事業部,包含住宅開發四個事業部,商業與寫字樓兩個事業部、資本運營兩個事業部、營造和服務分別一個事業部。
然而,在發展過程中,遠洋集團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多元化業務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資源與管理精力。
2018年,遠洋集團的業績未能達到預期,管理層反思后認為,存量及持有的物業、新業務、非開發業務占用大量資源。于是,遠洋集團開始重新聚焦主業,回歸以開發業務為主。
2020年,遠洋集團啟動五期戰略,再次對組織架構進行重大調整,成立北京、環渤海、華東、華南、華中、華西六大開發事業部。
此次調整是為了優化區域布局,加大在長三角經濟圈、成渝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的投資力度,減少對京津冀地區的依賴。
李明在遠洋集團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強調創新與變革。他曾帶領遠洋集團在房地產行業占據一席之地,但無奈遭遇當前的困境。
接下來,遠洋集團何時迎來“黎明”,李明依然任重道遠。
房產|樓市|企業|人物|項目
石頭侃房已入駐全媒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