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高語陽
8500字、共18頁,主題是基層邊境派出所執法辦案突出問題及對策建議。這是出生于1996年的碩士畢業生袁嘯在排依克邊境派出所寫出的論文。袁嘯2023年通過國家公務員考試來到喀什,最終來到排依克,成為派出所唯一一名碩士研究生。
“當時告訴我說排依克地方比較偏遠,我心想,能有多偏遠呢。”在來排依克之前,袁嘯并不知道這個地方。在前往派出所的路上,袁嘯的心開始發慌:“車一直開,越走越荒涼,全是光禿禿的山,樹上一片葉子都沒有,感覺路沒有盡頭,我心想這是要走到什么地方去。”
第一次站在派出所門口,袁嘯努力站直保持軍姿,但仍抵不住被大風吹著來回晃。看著四周荒涼的大山,袁嘯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我剛畢業,有一腔熱血,想干事、想實現自己的價值,這里能實現我的理想嗎,是我的歸宿嗎。”
一次,袁嘯在車上看到一塊“巴基斯坦、阿富汗、瓦罕走廊”的路牌,突然想起來,50年前,爺爺就是從這條路上一路跋涉前往巴基斯坦,援助巴方筑路。袁嘯忍不住想要流淚,“原來爺爺50年前埋下的路標,現在已經成為我的界碑。”
袁嘯的爺爺是原疆字120部隊的戰士,1974年被派往執行修筑喀喇昆侖公路巴方路段的任務,成為一名光榮的援巴筑路戰士。當時,爺爺駐扎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交通不便沒有蔬菜水果,常年吃罐頭。由于長時間身體泡在水中,爺爺還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現在已經手腳變形,握不住筷子、也幾乎走不了路。“他從來沒有抱怨過,他反復對我講的都是他的光榮和信仰。”
時隔50年,袁嘯也來到了帕米爾高原。“每一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我把它叫做扎根。”他沉下心來,巡邊踏查,為轄區群眾服務,也通過調查研究、撰寫論文,發揮自己的價值。一次,袁嘯收到了一封信,信中是一張自己與外地游客在派出所旁邊的合影。“當時他們來旅游,我幫他們拍照、指路,還送給他們派出所設計制作的明信片,沒想到他們記住了我,在信中鼓勵我。”袁嘯說:“雖然是小事,但能被群眾記住,我想這是人民警察為人民服務的最好回報。”
如今,袁嘯已經不再迷茫。“爺爺50年前已經指明了道路,要像爺爺將青春托付給祖國建設那樣,我也要在邊疆熱土意氣風發、奉獻自己的青春。”
歡迎下載“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