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加拿大的Barry,從2020年開始代理銷售國內某頭部品牌的智能鎖。此前他經營的旅行社被疫情拖垮,偶然間發現鄰居對自家的智能鎖很有興趣,意識到其中大有可為。
4年多過去,他在加拿大售出了近5000把智能鎖,單價從500到1000多美元,主要瞄準消費能力強且有需求的高端客戶。今年Barry準備開拓美國市場,認為“美國和加拿大有相似性,能復制同樣的成功路徑”。
美國智能鎖市場競爭卻已經相當激烈,不僅盤踞著Schlage、Yale等百年本土品牌,還有August、Kwikset等頂流,國內企業近年來也打開了局面,如凱迪仕旗下的TEEHO,在亞馬遜智能鎖類目下,位列“暢銷產品”第一,安克旗下的Eufy、綠米的Aqara同樣表現優異,另外還有不少低調的白牌玩家等。
“亞馬遜上中國智能鎖品牌的數量可能占到了百分之八九十,銷售額也占到了絕大部分,據說有大品牌的年銷售額已經過億美金”,一位行業人士告訴品牌工廠,“中國有供應鏈優勢,產品質量好,價格低,自然能贏。”
中國智能鎖企業,已經沖入海外市場腹地。
海外市場尚待培育
區別于用實體鑰匙開門的傳統機械門鎖,智能鎖通過數字密碼、指紋、NFC、人臉及靜脈識別等方式進行電子化控制,其售價通常高達傳統門鎖的十倍以上——亞馬遜上最基礎的指紋識別鎖,價格也要60美元。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便捷的追求,智能鎖正加速滲透全球市場。據Future Market Insights研究顯示,2020至2024年間,全球智能鎖行業以13.3%的復合年增長率迅猛擴張,市場規模從2019年的23.6億美元攀升至2024年的38.8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增長速度仍將延續,該機構進一步預測,全球智能鎖市場規模將從2025年的44.5億美元激增至2035年的181.9億美元,期間年復合增長率達15.1%。
市場急速擴容的背后,是海外智能鎖市場處于低普及度的現狀。有研究報告指出,當前海外智能鎖滲透率還不足3%,且技術迭代滯后國內1-2年,尤其在生物識別、遠程交互等領域存在明顯差距。
以美國為例,Statista數據顯示,2025 年家庭智能鎖普及率將達到14.2%,預計到 2029 年將升至19.0%,活躍家庭用戶數量達2690 萬。與之相比的是,奧維云網與洛圖科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智能鎖滲透率已達27.9%。
“主要是美國人民對智能鎖的認知不足,市場需求尚未被充分激發”,某智能鎖賣家對品牌工廠表示,“另外還有用戶習慣問題,他們比較抗拒人臉識別等對生物信息的收集”。
這種認知差異在社交平臺中也有所印證——Reddit上“為何智能鎖未能像智能手機般普及”的熱議話題中,最高贊評論為“智能鎖不值得信任且外觀設計丑陋”,同時有許多用戶強調,現有機械鎖已滿足需求,不愿為高價替代品買單。
從業超過20年的美國五金商也評論道:“我確實相信智能鎖最終會變得普遍,但目前存在一些障礙,比如消費級智能鎖質量并不好,故障率很高,如果電池故障或耗盡電量讓人很頭疼,安裝和運行智能鎖也需要不小的成本,除此之外,還有信任和舒適度的問題。”
整體來看,海外智能鎖市場尚處于培育階段,“目前北美市場較為成熟,但門檻高;東南亞在野蠻生長;歐洲市場交易尚未規模化;南美、非洲則剛剛起步”,一位深耕智能鎖十多年的行業專家總結道。
他將海外智能鎖市場劃分為幾個區域,包括北美、南美、東南亞、歐洲、中東和非洲等,主要是基于不同區域有不同的門框和鎖體使用標準。“北美主推美標鎖,南美多是輔助鎖,東南亞大部分地區采用國標鎖,歐洲鎖體有些變化,中東以美標鎖為主,非洲則是各種類型的鎖都有。”
就2024年中國企業的出海成績而言,該專家估算銷量大約為一千多萬套。其中北美市場大致四五百萬套,東南亞地區接近兩百萬套,歐洲和南美都是一百多萬套,中東和非洲地區則只有幾十萬套。
300美元買鎖要花400美元安裝
對比亞馬遜和淘寶上的智能鎖產品,會發現兩者呈現完全不同的形態。國內智能鎖普遍以大面板、大把手為主,頗具現代感和科技感;美國智能鎖則尺寸相對小巧,側重實用性與簡潔風格。
凱迪仕董事長蘇祺云就曾在訪談中表示:“北美的門鎖跟我們完全是不同的產品形態。中國已經用上人臉識別、貓眼大屏主動安防等技術,但他們的產品可能就手機大小,功能也少,多是鑰匙、密碼、刷卡等。”
這種巨大的差異,直接導致國內鎖并不適配海外市場。“北美市場必須與安裝服務配套,因為北美門型與國內不匹配,需要改造門體,安裝門檻很高”,Barry就指出安裝環節已成為最大掣肘。
畢竟眾所周知,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人工費用非常高昂。一位購買了三星智能鎖的美國用戶就表示,他花費300美元買鎖,后續卻用了兩周時間才找到3個會安裝的鎖匠,最低報價要400美元,最終他只能自己安裝,花費了整整10個小時。
正是因此,北美智能鎖都在朝著“輕安裝”方向發展,讓用戶可以自行輕松完成安裝工作,亞馬遜上搜索智能鎖,銷售靠前的產品都在標題上直接注明“易于安裝”。如安克創新就在其產品介紹中表示,只需15分鐘就能完成安裝,且不需要額外鉆孔。
這些因素,讓國內智能鎖大牌都很少直接在美國線上售賣,如鹿客剛剛宣布要進軍美國,目前僅在紐約可以買到,其策略是通過逐步擴大安裝服務范圍,來一點點滲透美國市場。
另一家巨頭凱迪仕則發展了專門的海外業務,在美國建立本土團隊,按照當地標準針對性開發合適的產品。
凱迪仕創立于2009年,早期就為美國本土品牌代工,積累了對當地產品的認知,之后做亞馬遜自營和獨立站,又通過合作伙伴進入沃爾瑪、Home Depot等線下商場,目前已成為美國智能鎖市場的頭部玩家。
亞馬遜上智能鎖類目中,“Best Sellers”第一的品牌TEEHO,正是凱迪仕旗下的。亞馬遜顯示,其最基礎的售價35.99美金的密碼鍵盤鎖,上個月銷售了6000+。
在美國做的不錯的,還有綠米旗下的Aqara,該品牌主營各種智能家居產品,包括傳感器、智能開關、攝像頭等,智能鎖也是重要部分。2021年后,其開始將智能鎖布局到海外市場,早期主要是中東和東南亞地區,2023年后開始拓展美國市場。
作為小米生態鏈的一員,Aqara以超高性價比聞名海外。其U100智能鎖在2023年CES上首次亮相時,就被評為最經濟實惠的Apple Home Key鎖。在美國買家指南網站《Buyers Guide》最新發布的2025年1月“最佳智能鎖產品”前十榜單中,Smart Lock U100依然高居第二名。
安克旗下的Eufy主打智能家庭安防產品,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玩家。據品牌工廠了解,安克在2022年左右才入局智能門鎖行業,不過其決心巨大,投入了巨資進行研發,耐心打磨產品,加之在亞馬遜上的營銷經驗,幾乎一炮而紅。
“安克的智能鎖質量很好,主要憑借產品取勝,營銷只是輔助,消費者最終會為優質產品買單”,前述的智能鎖專家評價道。在《Buyers Guide》“最佳智能鎖產品”榜單中,Eufy的四款產品S230、C220、C210以及E30分別位列第四、第七、第八和第十,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
融入智能家居生態
與智能家居的集成將成為推動智能鎖發展的重要動力。根據Future Market Insights的預測,美國智能鎖市場在2025至2035年間,將以10.7%的復合年增長率持續擴張,其中智能家居和物聯網安全系統的廣泛采用正是刺激需求的關鍵因素。
這種趨勢在紐約、舊金山等都市中尤為鮮明。智能家居正逐漸成為當地標配:安全便捷的智能門鎖、自動感應的燈光系統和自主運行的掃地機器人等,追逐潮流的年輕人習慣了用科技改變生活。“我們不是在造鎖,而是在創造數字化的家居入口”,某智能鎖品牌創始人在社交媒體上說道。
一位行業人士告訴品牌工廠:“全屋智能在美國豪宅、高端公寓中已經基本普及,這些中高收入群體對先進智能鎖存在需求,但目前市場供給尚未跟上”。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當智能鎖被視為整體家裝方案的一部分時,其價格接受度將顯著提升。即使定價超過1000美元,相較于整體裝修支出也只是一小部分,加之門鎖作為高頻使用產品,用戶自然愿意為體驗升級付費。”
國際大牌正加速將智能鎖融入到全屋生態中。如Yale的最新款智能鎖,通過支持Matter-over-Thread協議,實現了對Google Home、Apple Home、Amazon Alexa、Samsung SmartThings等主流平臺的全面兼容。
國內企業同樣不甘落后。Aqara于去年10月發布的U300智能鎖,不僅集成了指紋、PIN碼、NFC等多種解鎖方式,更通過支持Matter協議,實現了與Amazon Alexa、Google Home等智能家居系統的無縫對接。
Eufy今年剛推出的FamiLock S3 Max則更進一步,在支持Matter與Wi-Fi連接功能的基礎上,整合了視頻監控與掌靜脈識別等先進功能——用戶僅需揮手即可完成身份驗證解鎖,其售價也躍升至400美元區間,超出前代產品的一倍有余。
技術演進浪潮中,中國品牌還在嘗試建立新的競爭優勢,比如將AI引入智能鎖中。年初,隨著DeepSeek的爆火,凱迪仕、螢石、TCL等廠商相繼宣布將在智能鎖產品中集成該人工智能。盡管海外市場尚未出現同類AI集成產品,但這種技術融合無疑代表著行業發展的未來方向。
“目前智能產品都在追求聯動,AI能整合智能門鎖的價值,AI算法與人臉識別等技術的融合,將讓智能鎖在識別精度和監控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更進一步”,前述行業人士總結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