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我國2022年啟動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已走過“三年之約”。面向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新的“三年之約”,教育數字化將向何處去?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高度重視教育數字化,將其定位為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其中明確提出,要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下稱《意見》),對未來一個階段推進教育數字化進行了全面部署。
從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再到教育數字化,新科技對教育的賦能正全面走向智能化,教育人工智能蓄勢待發。
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是過去三年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重要成果,已是世界規模最大的高質量數字教育平臺。
資源方面,平臺已匯集中小學資源11萬條,職業教育在線精品課程1.1萬余門,高等教育在線課程3.1萬門,終身學習超2000門課程。
服務方面,平臺聚焦師生需求和群眾“急難愁盼”,深入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服務大廳提供8類51項服務,累計辦件超1.1億次。
截至目前,平臺注冊用戶已經突破了1.63億,瀏覽量608億,是世界上應用最活躍、受益人群最多的平臺。
對于下一步的平臺建設和應用,《意見》提出了深入推進集成化的要求。
資源方面,《意見》特別強調,要增加思政、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特殊教育、語言文字等資源供給。建設覆蓋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老年教育、職業能力提升等終身教育資源。
在4月16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周大旺介紹,將不斷推動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更新資源,包括集中上線系列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面向國際用戶開發多語種版本的課程資源等。
服務方面,目前全國絕大部分區縣使用了統一平臺開展招生入學工作,實現了政策發布、報名登記、信息采集、材料審核、招生錄取、結果查詢等“一條龍服務”。
周大旺介紹,2025年,計劃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部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新增19項服務事項,在壓減辦事成本和提高服務質量上見實效。
匯聚資源和便捷服務是互聯網時代的紅利,進入智能時代,教育數字化需要與時俱進、升級迭代。
《意見》對此提出,全面推進智能化,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
3月28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2.0智能版正式發布,引入智能交互、知識圖譜、多模態數據分析等技術,優化課堂測評、資源搜索等智能功能,完善“AI試驗場”,聚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教育治理和科學研究四大方面,組織研發具有前瞻性的實用AI工具,接入國產通用大模型,幫助師生更好掌握AI技能。
“就拿我所在的武漢理工大學來講,現在每天學校流動的數據是25億余條,改變著我們的教、學、管、評、研,為學校的治理精準賦能。”教育部教育數字化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說。
周大旺指出,下一步將從學AI、用AI、創AI、護AI四個方面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
在學AI方面,將構建全覆蓋、分層次、高質量、有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體系。包括通識科普資源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前沿交叉講座等。
在用AI方面,將推動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全流程,支持教師開展智能備課、課堂人機協同、學情智能分析,支持學校開展基于大數據的精準管理、科學決策及便捷服務,支持科研范式變革。
“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將分類分批上線智能應用,特別是在思政教育、論文查重、心理健康、校園防詐等領域重點發力,部署一批開源的基礎大模型。”周大旺說。
在創AI方面,將打造自主可控的教育大模型和開源生態。
在護AI方面,將筑牢技術、內容和倫理的安全防線。特別是要以人為本的評估應用科學性,系統排查算法自身的缺陷,同時在教育系統廣泛開展人工智能社會實驗。
“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正在影響著各行各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改變著勞動力市場,重構知識的生產,在倒逼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同時,也給教育的創新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楊宗凱說。
他認為,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溝通合作等基本能力,多學段廣泛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塑造適應智能時代、駕馭人工智能的創新人才核心競爭力。
可以看出,全面推進智能化,既包括開展人工智能教育,也包括人工智能賦能教育。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李志民指出,前者將人工智能作為學習內容本身,后者則強調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傳統教育質量。
“但兩者是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人工智能教育為賦能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實驗平臺,而賦能教育則通過技術手段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教育的質量與效率。”李志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最新方向,也是創AI的重要指向。
周大旺介紹,將開展教育大模型的有組織攻關,基于國產自主可控的通用大模型開發人工智能教育專用大模型。建設人工智能創新開源社區,整合教材、試題等多模態數據,制定模型的評價基準,組織開發者沙龍與激勵計劃,推動技術共享。構建新型的教學組織形態,探索建設云端學校、智造空間、未來學習中心,通過智能學伴、數字導師等,探索人機協同的教學新模式,實現人工智能驅動的大規模的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
值得注意的是,開展教育大模型的有組織攻關,并不意味著教育大模型將由“國家隊”包辦,更不意味著只需要一個自上而下開發的教育大模型。
事實上,目前國內教育科技公司已經開發了幾十個教育大模型。面向科技前沿,必須保持開放,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各方面力量。
比如,2019年,科技部批準依托好未來(學而思)建設智慧教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學而思有關人士近日介紹,平臺目前圍繞智能批改、語音評測、教育通用OCR、教學管理、標注系統等領域形成并開放了幾十項“教育+AI解決方案”。
科大訊飛在2月13日投資者交流活動上也表示,正在推進自研的星火深度推理模型X1與中國教科院等諸多教育專家合作,通過專業知識反思及長思維鏈強化學習結合,生成符合教育教學需求的“教學思維鏈”,預計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期間發布教育專屬大模型和創新應用。
教育大模型離不開教育和科技的通力合作。“教育大模型由科技企業研發,但需要有中小學校的參與,從而實現技術和應用的結合。”廣東省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集團)黨委書記魯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魯江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明德實驗學校(集團)堅持“開放邊界、融通未來”辦學理念,聯合騰訊、比亞迪、優必選等深圳市數十家龍頭企業統籌共建18個AI主題創新實驗室集群,形成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體系。
《意見》同樣強調開放和合作。其中提到,堅持公益性原則,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政府、社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統籌利用市場融資等多種渠道,引導社會資本支持教育數字化發展。構建全國統一的數字教育資源供給大市場,引導企業研發符合應用需求的數字化教育產品和解決方案,保護資源貢獻者知識產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