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張軍紅 袁野 陳威猛
4月15日,走進驛城區順河街道馬莊村趙莊組的蔬菜大棚內,濕熱的泥土氣息裹挾著植物的清香撲面而來,種植戶們正在為豆角苗吊繩,繩子劃過支架的"沙沙"聲與滴灌系統的"滋滋"水聲交織,勾勒出一幅繁忙而有序的春耕圖景。
在種植戶楊中正的大棚里,豆角苗正順著新吊的繩子向上攀爬,葉片上的水珠在溫控系統的暖風中輕輕顫動。"以前種露天菜,一場冰雹就能絕收,現在大棚有了‘智慧大腦’,溫度低于18℃自動升溫,濕度超過75%通風口就會打開,病蟲害少了,產量比以前翻了兩番。"說話間,楊中正順手摘下一片附著黃色粘蟲板的豆角葉,"農技專家每周來教生物防治,現在我們都學會用‘以蟲治蟲’防治技能了。"
62歲的村民喬玉鳳正蹲在隔壁棚間苗。"年紀大了去不了遠方,現在每天在棚里干活,80元一天,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還能給孫子做飯。"她指著棚外新修的水泥路,電動三輪車正載著有機肥徑直開到棚口,"以前扛著鋤頭走泥路,現在干活輕松多了,大棚就是咱的‘聚寶盆’。"
沿著田壟前行,年輕的種植戶高金偉正在給豆苗拔草:"這些小苗就是我們的‘綠色銀行’!政府每畝補貼3000元建棚,農技站專家連施肥配方都給調好,一棚豆角能賣3萬多元,比在城里打工強多了。"她的話里透著自豪,"以前村里年輕人都往外跑,現在大棚建起來、技術學回來,去年就有25個年輕人返鄉,合作社還打算上自動分揀設備。"
據馬莊村黨支部書記介紹,該村通過"合作社+農戶+農技"模式,累計投入財政補貼230萬元,建成標準化大棚130畝,引進荷蘭豆、水果黃瓜等15個高效品種,年銷售額突破600萬元。"下一步,我們計劃打造‘大棚采摘園’,讓市民體驗農耕樂趣,還要建冷藏庫延長產業鏈。"他望著連片的大棚,目光堅定,"這些會‘生金’的大棚,就是咱們村最實在的‘振興施工圖’。"(編輯 詹云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