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萬物復蘇時,商業項目除了“新春季”主題活動外,又來到了一年一度“可持續”相關話題的“旺季”。????????????????????????????????
我在自己公眾號后臺搜了下關鍵詞,出鏡率最高的都是項目們的新聞稿,而時間點恰好大多在10~12個月前——正是去年的新春季,既然“年更”,現在不聊更待何時?
本文主角是“上海薈聚”,論述前先為大家講三個該項目令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Chapter.1
“偷偷地”做客群友好
當今商業語境下,“友好”一詞常與營銷推廣掛鉤。寵物友好、騎行友好等等,確實能成為差異化亮點,我也毫不避諱將好案例拿來共賞。????????
上海薈聚的“友好”則有所不同,他“友好”但他不說。因為實行的是“全域人群友好”策略,與其成為“聚會中心”的理念吻合。且并未特別專注于某個細分客群,更多是碎片化地踐行于方方面面。
延展到一站式大型綜合體的目標客群分析,其實絕大多數類似的項目客群是有共性的,我在前不久《商場有文化,一般不會差》一文中就有提到:???
上海市場有海量商場,大多數一站式綜合體,在商戶品牌層面難免具有共性,站在核心消費者的視角考量,提供他們想要的商業內容即可。不要以同質化為“恥”,更無需為了標新立異而“新”。??
上海薈聚同樣以家庭以及周邊辦公作為核心客群,優先服務好這兩類人,項目幾乎就成功了一大半。??????????????
具體表現為,例如針對家庭客的典型案例,我在今年的《上海商業市調特輯》的“家庭親子”板塊中就有提到:
上海薈聚的加入,是因為項目結合IKEA特色,打造了“薈聚寶貝”托管服務中心,這是相對具有獨特性的空間。
置于辦公客群,項目會對新入駐的寫字樓租戶們如同家庭新成員般打造溫馨的歡迎儀式。另外由于項目由“多棟寫字樓+購物中心+宜家商場”構成,停車場等區域相互打通,動線稍顯復雜,每個月會有幾個“迎新日”,你可能會在車庫、商場內看到項目為新租戶做的強化指引,人生地不熟時得到的幫助最為可貴,是實打實能博好感的“友好待人”。
在無障礙設施方面,據說上海薈聚也在殘障人士等少數群體中得到了廣為流傳的好評,例如場內的互動屏專設有定制模式等細節考量。在使用過程中還發現一個小功能,即該系統已能實現從商戶到車庫的實景路徑導航,在功能體驗方面更進一步。
此外,項目不僅對客人友好,對自己人也友好——只有員工們有歸屬感,才更易擁有全身心為客人服務的心態。??????????????????????這點我其實能想象得到,因為在兩次造訪項目辦公室時就能感受到其溫馨、輕松,以及很接近聯合辦公式的環境氛圍。
上海薈聚的此類企業政策,顯然極為順應現代化思潮,也是其作為歐洲企業特定價值觀的體現,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一種“可持續”理念,甚至更為深刻,置于原因下文還會詳解。
Chapter.2
“綠色環保”不停留在口號
但一樣能讓人感知到
進入到春日季,上海薈聚在策劃主題活動時,會以場內美陳營造氛圍,并在每周末打造社群活動為主,倒是未刻意強調看似更穩妥的綠色環保理念。?????????????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活動現場
然而同期的一則案例則更令我印象深刻——近日項目會員系統煥新上線“薈聚綠色能量”板塊。小程序以趣味的互動機制,鼓勵更多客人做出更加理性長期的消費選擇,并攜手場內超過50余家商戶共同發起可持續行動邀約,基于商業與辦公為一體的項目特色,拓展線上線下的交互體驗場景。
用戶通過可持續行為的“探索”和收集能量的任務機制,能夠打通消費者、宜家、場內綠色能量聯盟商戶之間的權益,與周邊社區乃至辦公白領緊密相連,創造一個將綠色消費體驗和低碳生活方式有機融合的互動閉環。
項目這一根植于日常的舉措,讓我們看到綠色環保、可持續理念在項目運營版塊占據的權重之高,它并非事件性發聲,也不僅僅停留在口號宣導,而是讓消費者在與商場各種形式的交互中,都能感知到項目所要表達的價值觀,并且能夠參與其中。
Chapter.3
商業空間
不大商業?
作為一個商業項目,理論上當然是要追求商業收益的最大化。但在實操層面,上海薈聚則騰出了不少場內外用于發揮其“可持續”理念轉化的空間。???????????????
位于LG2的“Innovation Hub”最為典型,是進行“品牌化”打造的空間。這里本就是上海薈聚企業文化的集大成,又更多承載了實現商業項目與周邊社區高度融合、舉辦社群活動、為品牌/企業打造展示窗口和孵化平臺的職能;當然如果有可持續相關的活動、快閃等也會呈現于此——其理念輸出的權重遠高于對商業利益的訴求。
其中的“One Planet薈綠星球”特色平臺,會攜手各類新銳品牌與綠色共創伙伴,從大眾日常生活切入,多維度展示可持續生活新靈感,并以環保為契機去打造一個孵化平臺;而訪客則能以此更好地從衣食住行用等各個維度感知可持續生活的美好圖景。
同樓層內場的“善淘Buy42慈善商店”是又一代表案例,這里除了以捐贈形式進行公益售賣外,更重要的是為不少殘障人士提供了就業崗位,與周邊社區有困難有需要的人形成長期的聯結。如同我們在Apple零售店內會看到有視聽障礙的員工,都是體現了相同的企業社會責任。???????????????????????
上文提到的“薈聚寶貝”托管服務中心同樣是類似的理念。???
相對比較隱性的案例,是存在于商業項目內外的小憩空間。如今多元化的空間形態結構已不少見,上海薈聚在這方面的巧思有點意思,比如位于3至4層的微風露臺大階梯區域,他并沒有如同常規商業項目般面向舞臺或中庭空間,而是面對著能夠看到虹橋機場飛機起降的西側,背對商業內容,成為一個頗具浪漫色彩的觀景“避風港”,從而盡可能滿足當今都市人需要釋放生活、工作壓力的情緒訴求。
從挖掘人們的內心需要,打造弱化商業感的空間,也印證了Chapter.1的內容觀點。????????????????????????????????????????????????????????????????
雖然多元化的職能空間和公共區域已不鮮見,之所以拿出來說,是因為上海薈聚在做這些內容時的底層理念與我遇見過的多數項目有些許不同,前者更多是以“可持續”理念為核心,并嘗試通過更多元的視角進行思考,從而帶來了具有細微差異化的效用。而這一層理解方式,正是我本文想著重闡述的。
為什么是上海薈聚?????
新春季,大家都在做“可持續”相關話題,為什么我今年以上海薈聚為案例進行分析呢?
原因1:這是項目繼去年下半年亮相后迎來的首個新春季,因此相對于“老朋友”們,我更想聽聽這位“新伙伴”是如何看待可持續話題的。
原因2:平時分享了太多港資項目,難得有歐洲開發商在上海市場打造標桿,因此想看看有和異同——眾所周知,北歐和西歐是全球踐行可持續理念最為嚴格的地區。
原因3:我和項目方有一個共識,即都不希望在商業領域,只是把可持續作為口號或流于表面,項目考慮的是如何從企業到員工從“內在”踐行這一理念,而我想的則是如何將這一視角通過相對直白的話術分享給到業內。
如果僅僅是站在宣傳角度,我們都認為沒有太大的必要,因為但凡在AI上搜索類似太古、恒隆、華潤等頭部開發商的企業理念,可能定位方面各有側重,但“可持續理念”人皆有之。
站在企業層面,這是優質開發商都在做的工作,而站在消費者端,捫心自問,其實并不會在我們的日常逛街、購物、體驗中,刻意關注“可持續”一說(更像是我可以不知道,但你不能沒有)。??????????????????????????????
因此商業項目如果過多地以口號甚至“教育”的形式與消費者“對話”(如同我們日常看到的絕大多數以可持續理念打造的活動),個人認為更多也只是宣傳策略,甚至可能會讓人們誤以為“原來這就是可持續”——但實際上企業、商業項目做的工作可遠不止如此。
上海薈聚對“可持續”
的另類解讀
這是我寫本文的立足點,也是回應上文所述的薈聚視角,項目提出的說法非常直白——
“關愛人類、關愛社會、關愛地球”
在這個行業文案很卷的年代,已經很難找到如此直白的話術了。??????
相對于“踐行可持續理念”這種宣誓性口號,三個“關愛”其實更符合我們日常的情緒表達方式,有種“我應該可以做到”的感覺。
這就如同我們在養育下一代時,如果成天說要“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能力”,會稍顯教條、空洞,而如果告訴孩子們,要學會愛自己、愛他人、愛這個世界,不論對方和自己似乎都更知道該怎么做。????????????????????
此外,“可持續”對應的是長期主義,這種長期主義,往大了說是為了地球、自然環境、人文社會能長期發展;對個體而言(可以是商業項目也可以是人),做好本質工作,不急功近利,持續精耕細作和進步,本身也是對可持續理念的一種理解和踐行方式。?????????????????????
下圖這類“舊衣循環計劃”活動,項目開業以來就持續不斷,置于本文來看就是長期主義的常規工作了。
上海薈聚在近半年的時間內確實有體現該價值觀——相對更注重自身品質和環境,盡可能做好與核心客群相關的各項工作,從而產生實質性更好地聯結,這比紙面上的宣傳聲量更為重要。
查詢了一下DeepSeek:
如果我們把“經濟”對應商業項目的實際經營,“社會”對應商業項目的人文標簽和社會責任,“環境”對應商業項目在硬件、碳排放、綠色宣導等方面為環境所做的考量,也許更容易理解到本文開篇的三個小故事,恰好是對應三大原則的小切片。上海薈聚實際在做的只會更多、更宏大,同時通過相對無感的方式為客人、員工、環境、社會受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