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河北省張家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一起涉長城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張家口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田永禎作為公益訴訟人出庭,張家口市中級人民法院組成由審判員、人民陪審員七人的合議庭進行審理,副院長邢海麗擔任審判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關注此案的人員65人旁聽了庭審。這是該市首起就長城保護領域追償文物修復費用的民事公益訴訟案。
4月15日,張家口中院首起涉長城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庭審現場。
破壞長城原貌 檢察履職追責
庭審現場,公益訴訟起訴人田永禎在宣讀完起訴書后,當庭出示了多組航拍照片。照片顯示,在康保縣李家地鎮金長城遺址保護范圍內,原本連貫的夯土墻體被數道突兀的溝壑截斷,西南角馬面遺址處暴露出新鮮的土石斷面。經司法鑒定,這段始建于金代的軍事防御工事遭到不可逆破壞。
“2020年6月4日至5日,被告李某為擴大農田邊界,雇傭挖掘機在長城本體及保護范圍內連續開挖8段防牧溝。”檢察官出示的現場勘查筆錄顯示,涉案溝槽最深處達1.5米,部分區段直接貫穿長城墻基,挖掘出的土方違規覆蓋在文物本體上。經河北省文物專家評估,該行為導致長城歷史風貌嚴重受損。
刑事民事雙追責 公益訴訟護文物
2021年10月,河北省康保縣人民法院以故意損毀文物罪判處李某罰金5萬元。但刑事判決并未涉及文物修復責任。檢察機關在履行公益監督職責中發現,受損長城段亟需專業修復,遂啟動民事公益訴訟程序。
“文物保護法明確規定,因人為破壞產生的修繕費用應由責任人承擔。”起訴人指出,根據專業機構制定的搶險加固方案,需對受損墻體進行夯土補筑、排水系統修復等專業處理,預算費用總計18.5萬余元。庭審中出示的專家證言強調,若未及時修復,雨季降水將加劇墻體垮塌風險。
司法亮劍守文脈 千年長城得新生
經合議庭釋法明理,被告李某充分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實際危害,經法院主持調解,雙方達成初步調解意向。
辦案法院將積極履職,在堅決維護長城權益和公共利益的基礎上,充分尊重當事人意見,堅持能調盡調、調判結合方式,妥善化解糾紛。
長期以來,張家口市中級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堅持貫徹恢復性司法理念,堅持防止破壞與修復生態并重,以實際行動賦能古長城保護。
“張家口地區長城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加強古長城司法保護是張家口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使命,我們將創新工作舉措,把保護長城的司法力量延伸到長城沿線、延伸到更多群眾的言行中去。”張家口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李哲說。
來源:新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